視頻加載中...
二、識別度,是電視新聞評論的優勢 與平面媒體的評論相比,識別度,是電視新聞評論的強大優勢。電視豐富的音畫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強新聞評論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在欄目化運作的當下,要讓節目從紛雜的收視中脫穎而出,必須創造出一種鮮明的敘述模式,并且輔之以可識別的影像模式,才能在新聞評論中真正發揮電視的識別度優勢。 首先,就是要塑造評論節目的個性化電視語言。浙江經視的老牌電視評論《舒口水》,一句“洗洗睡了”說了四年,成為識別度很高的標簽。《相對論》開播不久,特約評論員章豐先生在每個話題后的“一句話”總結,也一直被觀眾津津樂道。相比之下,更典型的當屬央視當年《東方時空——生活空間》那句“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既清晰地傳達了欄目的價值觀,又因為王剛在三弦配樂下極具識別度的配音,成為承載節目品牌的經典之作。提煉和傳播評論節目的個性化電視語言,強化評論的識別系統,無論是《相對論》還是《新聞周報》,都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其次是要優化評論節目的結構化段落。電視是流媒體,屬于典型的線性傳播,相比報刊評論的平面閱讀,信息到達有其劣勢,這就需要精心設計評論節目的結構和段落。 電視通常一個段落只能傳遞一個信息,如果傳遞兩個以上的信息,觀眾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說什么,你想表達的是什么,這就是密度,或者說是節奏。在電視評論的推進過程中,要有一種判斷,有一種控制力,要研究觀眾聽完這個段落后,是不是很累了,他能不能把前面得到的信息在這里完全消化,需不需要幫助他梳理一下,歸納一下,然后再往前走。為此,除了設計話題的個數、詳略,除了運用合理的提要、VCR、連線之外,《新聞周報》還采用了話題“標簽”的做法,一方面引導觀眾掌握評論話題的關鍵詞,另一方面有利于鋪展和收斂評論語言。國內的新聞評論節目,如央視的《新聞周刊》,往往還會運用“人物”、“聲音”、“事件”等板塊來結構布局。《新聞周報》考慮到節目只有半小時的時長,強化了開場板塊的結構化設計,用2分鐘左右的一段“這一周……”綜述,干凈利落、情緒鮮明對節目進行了導入;而如何設計結構化的收尾段落,是《新聞周報》下一步的研發任務。 三、“主持人”,是電視新聞評論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背后,是一個團隊,這是給“主持人”加上引號的理由。一個對節目價值觀和識別系統有著高度自覺和共識的團隊,是節目的靈魂。因此,以下對“主持人“的描述,也是對節目生產團隊的分析。 電視新聞評論對“主持人”的最大挑戰,是從“播新聞”到“說新聞”的跨越。因為說新聞的時候,“主持人”就有了一個“我”的內涵:我怎么看待這條新聞,我知道什么,我會告訴你什么,我認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本質上體現出一種新聞個性化的態度,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對于新聞事件有態度、有觀點、有判斷、有好奇心的這樣一個角色。如果這種感覺找不到,只是在那里花拳繡腿地比劃,這個節目,也就算不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電視評論節目。 現在,去掉“主持人“的引號,還原到鏡頭前的那個主持人,她仍然承載了新聞評論節目最集中的訴求。由于新聞評論節目總體偏于靜態,30分鐘,一兩張面孔,一兩個聲音,節目的成敗尤其依賴于主持人的表現力。表現力的背后,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播音技巧,更多的是對主持人“內心戲”的考驗。可以說,一個優秀的主持人,既是最重要的節目識別符號,更是節目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要真正學會“說新聞”,我以為播音技巧的調整在其次,關鍵是知識結構和思維個性的養成。業界公認:優秀的主持人與平庸的主持人,最大的差異是思維的個性,是他是否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反應。而這種對新聞的態度,實質上是個人價值觀的外化。這需要人生閱歷、歷史眼光和理論工具的支撐,需要從大量的閱讀、訪問、思考和寫作中得來,其它,便再無抵達的捷徑。(作者:浙江廣電集團浙江經視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