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輿論監督和典型報道是新聞媒體的兩大功能。2012年,溫州都市報圍繞溫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轉型發展的中心工作,巧妙嫁接輿論監督與典型報道,先后推出問責機關單位庸懶散作風的《百日攻堅·效能提速》系列報道和樹立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典型的《干事創業·夙夜在公》等系列報道。這種有機結合正面與反面典型的“兩輪驅動法”報道形式,不僅得到黨委政府肯定、業界認可,也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與支持。
議題前置延伸會議新聞
2012年9月,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在青海西寧主持召開的溫籍企業家座談會上,談到如何營造親商安商發展軟環境時提出,溫州要著力解決“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等機關作風問題。
這是一條生動的會議新聞,“小鬼難纏”一詞屬點睛之筆,也點出了民眾的心聲。作為一家都市類報紙,如何及時對接受眾需求,做足做透該會議新聞后的民生議題?當時,報社編委會敏銳地意識到,全市正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政府機關辦事效能高低直接關系到政府形象,關系到投資發展環境。書記公開提出“小鬼難纏”,表明這種機關痼疾已經令人深惡痛絕,急需整而改之。作為肩負輿論監督職能的媒體,應該以助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為出發點,緊緊抓住時機有所作為。于是,報社主動接洽市紀委并聯合市機關效能監察投訴中心,建議聯合創辦《百日攻堅·效能提速》專欄,專拿機關職能部門中存在的工作人員作風渙散慵懶、態度蠻橫拖沓等“小鬼難纏”現象開刀。
議題一旦確定,報社立即向50家“2011年溫州市百強企業”和60家小微企業的老總、副總,以及負責跑項目的工作人員發出《提高機關效能、優化溫州投資軟環境專題調研調查問卷》,傾聽基層企業遭遇的“辦事難、辦事煩”等心聲。
調查結果顯示,84%受訪者認為,這兩年溫州投資軟環境有所改善,但“小鬼難纏”現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現為五類:“招呼型”(應該辦,找熟人打招呼才給辦)、“隨意型”(可辦可不辦,找了關系可以辦)、“索要型”(辦事客氣,事后變相索要好處)、“推諉型”(多個部門工作人員互相推諉)、“歧視型”(辦事快慢取決于企業知名度)。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這些“小鬼”主要是機關窗口辦事員以及相關科室負責人(科長、處長),已經演變為阻礙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毒瘤”。然而,記者決定深入調查時,不少企業主卻不敢講出具體事實及部門經辦人員名字,顯得“敢怒不敢言”。企業的苦衷情有可原:溫州社會注重人情,低頭不見抬頭見,“小鬼”得罪不起,否則企業可能會遭遇更大的障礙。
聯合紀委開通雙向舉報
破解“小鬼難纏”現象,首先要從征集線索入手,否則記者調查將無從開展,然而接受問卷調查的企業主全部三緘其口。針對線索征集難問題,溫州都市報采取報網聯合刊登啟事的方式嘗試打開突破口。
啟事注明,遭遇“小鬼難纏”現象的企業和個人可以撥打報社新聞熱線88868886、溫州市機關效能投訴專線96178,或者通過新浪微博私信方式聯系“溫州都市報新聞熱線”告知相關情況。如有需要,記者可以陪同跑審批、辦證照,讓躲在陰暗處的“小鬼”曝曬于太陽底下。同時承諾,一定做好相關保密工作,打消舉報投訴人的疑慮。
剛開始,一些讀者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給報社打來電話,在訴說自身遭遇后,希望記者抽空陪同到機關辦事。經過梳理篩選,報社編委會決定著手調查其中兩起事件,從而掀起了一股社會各界抓“小鬼”之風。
為了更好地確定選題,協調報道和查處,報社還與紀委成立了專門的《百日攻堅·效能提速》特別報道領導小組,由市紀委、監察局和報社領導及相關科室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線索采集組、采訪組、編輯組。雙方實行信息互通,及時通報各自接到的舉報投訴情況,選定調查采訪的典型案例。
首篇報道直指平陽縣地稅局鰲江分局:當地納稅人發現“局長上班品茶道,副局長上班穿著家居拖鞋,還拍桌子罵納稅人,一樓辦事窗口員工人人在玩手機”。
緊接著,溫州市土地登記交易中心被曝光:市民李先生為了辦理一個地下車庫車位的土地證,前后到市土地登記交易中心跑了三個月,回復總是“調查中”。
第三篇刊出《跑了七趟,手續還得審審看》:龍灣某重點工程指揮部工作人員為注銷5戶拆遷戶的房產證,去永強房管所跑了7次,每次均被告知材料不齊,辦理單位均回復材料還要審審看。
連續三篇報道刊發后,盡管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反響,但大部分人仍抱著圍觀心態,揣測報道效果。但事情很快出現轉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和溫州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陳曉明先后對上述報道作出批示,要求嚴查、徹查。這些被曝光的“小鬼”很快就受到查處:平陽縣地稅局鰲江分局局長被調離原崗位、副局長被免去現職調離原崗位;市土地登記中心主任、分管副主任書面檢討并扣發月績效工資;永強房管所正、副所長被免職調離崗位等。
后續報道通過網絡轉發產生二次傳播效應,社會各界意識到這場整治是動真格的,“沒拿臨時工搪塞,雷聲大雨點也大”。面對這種氛圍,眾多網友紛紛吐槽各自類似經歷,市民開始加大舉報力度,不少人甚至是實名舉報。
截至2012年底,溫州市機關效能監察投訴中心與溫州都市報共征集到800多條“小鬼難纏”各類線索。經過整理,雖然大量的線索不屬于“小鬼難纏”范疇,但報社仍一一予以回復。其中有些屬于渠道溝通不暢導致辦事難問題,報社及時反饋給相關職能部門,有些屬于誤讀政策法規的線索,經咨詢相關部門后分別給出專業意見。
市民監督倒逼機制改革
征集“小鬼難纏”線索打開突破口后,溫州都市報決定拓展監督范圍與方式,以發動民眾剖析“小鬼難纏”根源為著力點,倒逼職能部門加強作風建設,深化體制改革,切實從源頭上解決腐敗問題,努力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溫州”。
市民對“小鬼難纏”行為最有發言權。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報社邀請溫州市民監督團部分成員隨同記者一起采訪“小鬼難纏”現象。這是一支草根監督隊伍,由各個層面的市民代表組成,擁有統一形象標志的LOGO以及制服,人數達上千人。
報社每刊發一篇“小鬼難纏”報道,必配發一個《市民聲音》板塊,請市民監督團成員對“小鬼”行為進行點評。這些點評分別圍繞如何提高機關干部素質、改變辦事程序設置不合理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見,呼吁政府部門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實行雙軌監督的良性互動,被譽為輿論監督與民眾監督的“溫州最美聲音”。
從2012年9月17日至12月底,報社共發稿41篇,先后曝光了地稅、土地、房管、建設、民政等10多個部門、基層站所,以及鄉鎮(街道)存在的“小鬼難纏”現象。目前,共有25人受到效能追責,其中6人被免職,1人被停職,8人被調離崗位,2人被辭退。市運管、環保、人社、衛生、工商等多個系統,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優化辦事流程,舉一反三改進作風,真正起到以點帶面的震懾作用。
“雙輪”嫁接導入典型報道
為期三個月之久的“小鬼難纏”系列報道,猶如一枚枚“重磅炸彈”,在全市產生了巨大沖擊力。但報社編委會清醒地意識到,抓“小鬼”只是手段并非目的,最終應該是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潛力和熱情。
在強力推進“小鬼難纏”報道之際,報社從市委組織部獲悉,2012年3月30日至6月25日,甌海區擇優選派15名新提任的年輕干部組成攻堅組參與牛山整治攻堅戰,實現了100天內創造和諧拆遷的“牛山樣本”。
在此背景下,報社決定利用前期集中報道產生的優質傳播效果,將輿論監督與典型報道進行嫁接,通過有機結合正面與反面典型的“兩輪驅動法”,提升都市類媒體重大主題報道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影響力。時值全市上下掀起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熱潮,“夙夜在公”一詞成為網絡熱詞,編輯部決定創辦《干事創業·夙夜在公》專欄,以“小樣本,大能量”為主題展開新一輪系列報道。
牛山片區整治工程,誰是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當地村民。于是,記者從當地80歲村民朱永銀著手采訪,讓老人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暢談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讓村民用事實為干部的典型說話。
基于當地村民樸實卻而生動的話語,以及眼前發生的實實在在的巨大變化,報社迅速組織刊發了《實戰練兵的“牛山樣本”》、《牛山樣本引來各界評說:好就好在“將心比心”》、《甌海攻堅項目復制“牛山樣本”》等系列文章。
不久,陳德榮同志將“牛山樣本”提升為“牛山精神”,要求溫州全市黨員干部以此為契機,全面掀起干事創業的熱潮。自2012年11月26日全市“互看互學”考察團察看牛山工程項目后,截至2012年底,來自省內外的50多個考察團絡繹不絕,學習“牛山經驗”一時成為熱議話題。
最近,市委組織部還為此撰寫了理論文章《牛山樣本啟示錄》,供溫州市委黨校作為黨員干部培訓的必修材料,從牛山做法、牛山精神、牛山啟示等方面,揭示了“小樣本、大啟示”的典型力量。“小鬼難纏”與“牛山精神”系列報道由此完美收官。(作者單位:溫州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