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巴菲特從2012年初至今,總共斥資3.44億美元收購了28份日報、88份周報,多數為小型地方報紙。在人們紛紛斷言報紙將消亡的今天,巴菲特為什么這么做?請看著有《走進美國社區報》的陳凱等兩位作者的見解。 金融界人士每年定期如朝圣者般滿懷虔誠地涌向巴菲特的家鄉奧馬哈小鎮,就為聆聽股神巴菲特在年度股東大會吐露的投資金句,為來年帶來滾滾財源,不過今年巴菲特卻有點反常,居然看好傳統報業,“報紙繼續在社區新聞中占據著統治地位,為社區傳遞綜合的、可信賴的信息,加上明智的互聯網策略,報紙將會在長時間內保持競爭力”。 為何要投資一個“正在死去的報紙行業”,這一舉動讓很多人驚呼看不懂。 “小報”的獨特魅力 報紙讀者萎縮在全球范圍內是個不爭的事實,大報日陷窘境的狀況更是加劇了恐慌心態,“連《紐約時報》都不行了,其他報紙還有活路嗎?”很多人心中都有這個疑問。 回答是肯定的,因為《紐約時報》所代表的商業大報與巴菲特近期購進的社區小報幾乎沒有可比性。互聯網對報道國際國內新聞的大報沖擊最大,這些原本被強大的新聞機構壟斷的信息現在讀者輕點鼠標不掏一分一厘就能獲得,“免費”這一撒手锏總是所向披靡,大報被拋棄盡在情理之中。 有關美國報紙的信息基本上都基于排名前十位的大報。但巴菲特2013年給股東的信中一段有關社區報優勢的表述可能聽起來有點陌生: “報紙在傳送當地新聞方面,依然繼續占據著至高無上的統治性地位。如果你想知道你所在的城鎮現在發生了什么新聞——不管是關于市長、稅收或者是中學橄欖球比賽的新聞——沒有什么能夠代替一份盡職盡責的本地報紙。一個讀者看到關于加拿大關稅或者巴基斯坦政局的新聞后,可能看了幾段,眼睛就移開去讀別的東西了。但是如果他看到了與他自己或者他的鄰居們有關的一個故事,他就會一口氣一直讀到末尾。在任何一個居民們對社區普遍具有認同感的地方,對于當地很大一部分居民來說,一份能夠滿足這個社區特別的信息需求的報紙,將始終是不可缺少的。” 在以“去中心化”為特征的美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幾份大報只是報業冰山一小角,全美發行量在5萬份以下的小報(其中絕大部分為面向各自社區的社區報)占97%,或日報或周報,總發行量和廣告收入均是大報的3倍。細分析,股神出手的理由并不牽強。 社區小報獲利豐厚 扎根社區的小報優勢首先在于不可替代性,大報乃至互聯網都不可能把觸角伸到社會最末端的社區,如今宏觀的國際國內新聞不是稀缺資源,微觀層次的新聞卻供不應求,美國很多的讀者調查證明:再多的地方新聞報道都填不滿讀者的胃口。而高度地方化的新聞正是社區報的基因特?征。 其次,巴菲特所指的社區報紙基本上都在當地處壟斷地位,小發行量意味著低價廣告,社區報對社區商業的不可或缺性在于它幾乎是小商家唯一投放得起廣告的載體。很多廣告主很清楚,做生意需要一個“大喇叭”把信息傳遞給合適的人群,大型百貨商店、雜貨店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旦在社區報上刊登廣告,貨架上的商品很快就會被搶購一空。 巴菲特的體會是:“只要是所在社區唯一的一份報紙,它的利潤一定高得出奇;無論經營管理是好還是壞,都不影響盈利水平奇高無比”。 廣告本身傳遞了很多對大批讀者來說具有重大利益的信息,是另外一種實用性“新聞”,對很多讀者哪里有工作可找,哪里有房屋可租可買,哪個超市正在進行周末促銷活動,或者哪部電影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上映,這些消息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和滿足是即時可感的。 處于經濟蕭條期,可以不換車,可以住舊房,但是日常的吃喝玩樂無法舍棄,社區報作為廣告載體的優勢體現在社區作為消費終端的市場特點,小商業體量不大,但穩固,不太受經濟大環境影響。 報業公司上市之前,外人根本想不到這個行業的錢來得如此容易,1973年巴菲特花了1060萬美元購買了大量《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在大家都不關注媒體股的大環境中,即使很多股票分析師也是看透了報紙自二戰以來不斷的下坡頹勢,不明白報紙的賺錢之道,他的舉動讓周圍人大跌眼鏡。 但11年后,再次證明股神果然名不虛傳,這些股票市值飆升到1.4億,這也成為巴菲特最自豪的投資案例之一。 當然股神的底氣來自于他對這一行當的了如指掌,1969年巴菲特就出手買下家鄉小鎮奧馬哈的社區報《太陽報》,在社區報行業里摸爬滾打過,他很清楚里面的水有多深。 整體而言,社區報人比較內斂,不太愿意聲張,因為你賺的是身邊人的錢,不能不有所顧忌。有錢的社區報人總是偷偷坐著私人飛機去度假,他們擔心一旦被只能自駕出行的鄰居發現,下個月他們掏錢訂報的時候可能就會有點不那么痛快。 應該說巴菲特的預言:傳統報業稅后回報率至少10%是比較保穩的估計,以社區報《桑福德先驅報》為例,2012年的邊際利潤高于30%,有史以來幾乎從未掉到此一底線之下,當然最輝煌的時候可以達到5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