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交易價格低廉 “該出手時就出手”,巴菲特一生的投資經歷充滿了彼時大家眼里的奇招、怪招,不過后來很多都被證明是先見之舉,這也正是“神”的高人之處。 美國的報業收購大部分始于上世紀80年代,隨著報紙數量越來越少,至90年代后期,價格達到最高點,當時交易價格基本上是現金流的12到20倍,后來互聯網面世,經濟不景氣等接二連三的負面因素讓價格跳水,現在和最高峰相比至少下降了一半,如果把通脹因素考慮在內,確如巴菲特所說:是“非常非常低的價格”。所以他的收購并不準備劃上句號,合適的時候還將繼續買進更多小型報紙, 新聞的社會角色不可或缺 新聞不是慈善,但新聞卻是別樣的生意,除了經濟因素,巴菲特對購買報紙的另一個解釋是:新聞不可唯利是圖,我相信這些報紙作為社區機構存在的價值:民主需要溝通。 美國有一種說法:所有政治都是當地的。各地分治的特點決定了從讀者角度,國際甚至國內新聞都是有距離的新聞,權當消遣,當地政府的相關決定才事關切身利益,值得關注。 社區報搭建了一個討論公共議題的虛擬平臺,保證公民知情權,幫助他們投出理性的選票,監督當地政府和官員的權力運作等等不一而足。 近年來新聞界發生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令人擔憂,這是“報業將死”說法出爐的行業背景,盡管這其實是一個以訛傳訛的讖語。 溯源的話,這個說法來自《消失的報紙》所宣示:2043年最后一份報紙將壽終正寢。其實如有時間通讀全書的話,作者分析的對象是瘋狂逐利上市的商業大報,在華爾街重壓之下,上市公司報紙被不斷推高的贏利預期抽得像個陀螺不停地轉,殺雞取卵,置公共利益于不顧,不斷削減成本,比如內容注水,縮減出版周期,這也許可以改善報紙的短期盈利情況——但長期而言肯定會降低報紙與居民聯系的緊密性,最終被明眼的讀者拋棄。 如果從業者認定這是一個很快走向死亡的行業,看不到它對社會的意義,你必然絞盡腦汁思考如何盡快把這個枯萎的身軀榨干,然后抽身而退;如果知曉它的社會責任和意義,而且相信付出會有回報,目前的困難只是行業周期性發展中的合理階段,那么你才會堅守,為重新起飛做好準備。 拿慣了快錢的報業太貪婪,其實即使在今天出版報紙依然有不錯的回報率,一般超市利潤在1%-2%,零售產品利潤在6%-7%,如巴菲特所言,報紙稅后回報率至少10%的話,這樣的行業也足夠令其他行業艷羨不已。 相對而言,家族擁有的社區報會更好地平衡社會和經濟效益,但后來很多都被大的上市報團并購,難以抵擋這股風氣,對很多社區產生了負面影響。 新聞業把社會責任拋在腦后變得越來越像一個跛腳鴨,最終整個行業及社會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有社會責任感,而且錢袋又深的巴菲特重歸老行當,也許能在某種程度上讓報紙回歸服務社會的本質。最近巴菲特有關出版社區報之道的論述被戲稱為“達芬奇密碼”,包括: 1.應該在那些社區歸屬感強烈的地方出版社區報,不關心社區的居民也不會關心社區報,這是報紙扎根的基石; 2.堅守小陣地,不要貪大。報紙發行量在3萬份左右時贏利模式最理想,遠超全美前50位的大市場; 3.網絡已讓傳統紙媒在國際、國內新聞,體育報道,股票交易價格,就職信息方面失去優勢,不要管它,社區報的任務是牢牢把持報道當地新聞的頭把交椅地位; 4.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讓我們的報紙登滿讀者感興趣的內容”意味著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現在不是靠通訊社新聞打天下的年代了,當地記者雙腿跑出來的只此一家的新聞才能讓那些認為我們的信息有用的人適當掏錢,不管他們看的是紙質版還是網絡版。 帶感情的投資才美好 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的老搭檔芒格最后幽默地說:我們就好這一口。充滿了算計的理性交易冰冷而隔閡,不問出處的非理性決定則還原了股神充滿七情六欲的感性一面。 巴菲特曾被譽為“超級報童”,那是他童年最快樂的經歷。始于大蕭條時代的報童傳統曾是美國大大小小社區的一道流動風景線,放學后,十幾歲的小男孩秀車技,送報紙,掙外快,好不快活,他們還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是推銷報紙,征收上來的訂報費直接和收入掛鉤。 巴菲特的經商天才在那個時候就初露端倪,他仔細規劃送報路線,總能比別人多送報,鍥而不舍上門催要訂報費,誰能拒絕孩子渴盼的眼神呢?況且也沒幾個錢,很多家庭會非常主動地配合這些幾乎天天打照面的孩子。報童對穩固美國報紙的讀者起到了很大作用。 至今他還記得一個月拿到200美金的滋味,比學校老師掙得還多,著實彌補了他在學業上的失落,他把錢鎖在抽屜里,不讓任何人靠近,在當時的他看來,這就是他日后投資的原始資本。 到了巴菲特的年齡,難免會“懷念過去的好時光”,前工業時代的社區生活無以再現,但他可以用自己獨有的方式紀念它。(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