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貴州日報報業集團將影視作為一個率先突破點,充分挖掘和運用本土文化資源,通過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全國的資金、人才、渠道,打造貴州題材影視劇,顯現出文化整合資本、文化促進旅游的良好局面,實現了黨報報業集團的多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體實踐和認識過程是怎樣的,對其他媒體的借鑒意義有哪些? 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貴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背景下,貴州日報報業集團整合提升數字化傳媒綜合平臺,加快新媒體集群建設和數字產品研發,不斷增強現代傳媒核心競爭力,并以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影視媒體“三位一體”立體架構貴州文化宣傳新平臺。 將影視作為突破點,整合全國資金、人才、渠道,打造本地題材影視劇 貴州日報報業集團發揮自身渠道優勢,整合人才和資本,市場化運作社會資金近6億元發展影視文化產業,策劃拍攝10多部影視作品,先后在全國電影院線公映和省級電視臺、央視一套黃金時段及電影頻道播出,受到中央領導和省領導充分肯定,社會各界給予廣泛好評。 電視劇《王陽明》《風雨梵凈山》即將在國內外高端平臺播出,電影《莫道君行早》、電視劇《二十四道拐》已關機或即將開機。電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曠繼勛蓬遂起義》及電視連續劇《奢香夫人》榮獲貴州省“五個一工程”獎和貴州省政府文藝獎,《奢香夫人》還榮獲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第26屆電視金鷹獎三項大獎。 當前,隨著二三線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院線建設,二三線省市地區居民觀影習慣正在逐漸形成。與此同時,過去三年,全國銀幕數量從4097塊激增到13000塊以上,增加了3.25倍,為電影消費提供了硬件支持。2012年全國城市平均電影票價為35.75元,價格逐漸被百姓所接受。事實證明,電影已經成為二、三線城市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娛樂方式。與此同時,電視劇依然是一線衛視黃金檔最核心的資源。觀眾對好節目、好劇集的追逐力度不減,而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的廣告蛋糕仍在不斷放大。 影視產品適合于作坊式生長,同時精品能帶來巨大的票房收入和后續版權、衍生品開發等種種收益。對創意的強調,精品所帶來的巨大回報,這些這都對報業介入影視提供了前提和條件。 資源借用則是報業發展影視的一個重要憑借。2009年4月,貴州日報報業集團與本土文化界名人歐陽黔森合作,成立黔森影視文化工作室。工作室充分利用《貴州日報》媒介資源,采取品牌參與模式,吸引社會資金和影視人才。在這些影視劇制作中,參與主體有地方政府、宣傳文化單位、國有企業、省內外民營企業以及影視文化公司。貴州日報報業集團?黔森影視文化工作室社會融資占比95%以上,遠高于全國影視劇融資60%的比例。 工作室立足貴州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重視原創精品,手握好劇本向全國“招商引資”,制作接軌國內國際,以靈活的市場機制,把國內外一流的制作團隊為“貴州戲”所用,借助名編、名導、名演員的聚合效應,打造純粹是貴州元素、貴州主創的影視精品。 影視的創作與發行放映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黔森影視文化工作室的片子還沒投拍,就開始介入第一輪發行,對接央視、院線等全國高端平臺的播出重點和需求,以質量取勝,在第一輪發行中打造影響力。接著與影視劇發行商進行省級衛視、市級地方臺、網絡的第二輪、第三輪發行。緣于和市場的無縫對接,黔森影視做一部成一部,黔森影視工作室已初步形成了從制作到發行和全國接軌的良性發展格局,也讓貴州影視成為文化投資的熱門之舉。 擔當黨報責任,弘揚地方文化和主流價值觀 我國已經把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發展創意經濟是一個世界性趨勢。對于經濟社會落后的貴州,創意也是可為的。文化創意產業雖然要求高度發達的高新技術,但又不完全依賴高新技術,它強調的是以文化為發展經濟的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資源優勢,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 同時,在當今社會和當今世界,一種區域性的、民族性的傳統文化,如果想要保持它的生存和價值,僅僅依靠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它更需要在內部傳承和提升,需要對外交流、吸納和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