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互聯網在傳統媒體上的實踐形態究竟是何樣?電視媒體如何在三網融合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北京電視臺近年來不斷進行各種嘗試,試圖走出一條 “三網融合”的媒體發展之路。
初期探索:以新技術服務于節目生產的線性發展思路
1.網絡春晚叩開三網融合之門。2009年底,北京電視臺開創性地制作了七場具有新媒體特色的春節晚會——網絡春晚。這臺系列晚會充分利用北京電視臺、新浪網與中國移動三大媒介平臺影響力,首次將電視、網絡、手機三屏合一,用電視手段強化體現網絡世界的新奇與包容,以網絡和手機平臺全面拓展電視熒屏的輻射面和影響力,晚會被稱為“全球華人第一臺三網融合、三屏合一的網絡互動春節聯歡晚會”。這一年,也被業界稱為“中國網絡春晚元年”。
2.新媒體實驗室模擬三網融合形態。2010年4月,北京電視臺率先搭建起基于三網融合、多屏聯動的新媒體實驗室,這一實驗室采用了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整合了北京電視臺節目內容系統,并展示出了多屏聯動的互動效果,同時,還形象地設置了模擬化的小型家庭客廳,展示了未來科技在家庭中的應用形態。
實質發展:以“臺網融合”為核心的全方位發展思路
僅僅以新技術來服務節目生產的模式,遠遠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新形態的媒體發展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電視臺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從組織建設、平臺搭建、節目生產等方面,以臺網融合為核心思路,全方位地踐行三網融合。
1.組織架構建設上,建立專職部門整合臺內所有新媒體業務
為從根本上實現臺網融合的互動運行模式,2011年9月,北京電視臺成立專職運行新媒體業務的工作部門,將原來分散于不同部門的網絡媒體資源、手機視頻媒體資源等逐步整合到新媒體部門,在統一平臺上運行。同時,將電視節目新媒體版權、新媒體廣告經營等業務也逐步轉移至新媒體部門,以保障新媒體部門的運營主動權。
2.業務平臺搭建上,構建面向多終端的三位一體的業務體系
三網融合的多元盈利渠道成為市場化進程中廣電媒體實現產業規模效益的新路徑,同時多屏融合、多渠道傳播,也是打造新媒體環境下宣傳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的保障。為順應三網融合下的新媒體發展趨勢,北京電視臺搭建起了以北京IPTV、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網站、移動互聯網業務為主的“三位一體”新媒體業務體系,三大業務平臺上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北京IPTV采取與傳統媒體內容差異化發展思路、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網站定位為傳統媒體的拓展延伸、移動互聯網業務將謀求傳統媒體的新增長點,以實現本地受眾向用戶轉換、廣域用戶向受眾轉換。
同時,在三大新媒體業務之間建立起統一的數據平臺,即基于云計算平臺,建立統一的用戶系統、云媒資系統和數據服務平臺,在統一的數據后臺,面向不同的用戶需求,全面覆蓋北京電視臺涉及的新媒體業務。
3.節目生產流程上,實現臺網聯動的項目化流程再造
目前,針對重大議題、重大主題、突發性事件等非常規性節目生產,打破以往只是傳統節目生產部門獨立為戰的生產流程,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臺網融合,建立起了臺領導牽頭,職能管理部門、傳統節目生產部門、新媒體部門、技術支持部門等四方共同參與的項目制,使節目生產中的規劃、采集、制作、編排、傳播等各個環節實現無縫鏈接、實時聯動。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全媒體記者聯動”的節目生產體系和新媒體發稿機制。
未來方向:以機制體制創新和云媒體業務為目標的系統化發展思路
北京電視臺在推進三網融合過程中,立足于謀求長遠性的發展,以構建起系統化的臺網融合體系。
一方面,從機制體制上實現創新,分階段實現新媒體業務發展的市場化、企業化和產業化。在國家三網融合政策指導下,探索符合實際發展情況的經營模式,明確將新媒體版權和新媒體經營權等進行統一歸口,首先,成立或改造現有企業,具體負責新媒體商業經營,其次,未來探索市場融資模式,對利潤高、規模大、發展思路明確的業務進行分拆,進行市場化運作,建立起靈活的經營機制,為事業后續發展提供強大資金保障。
另一方面,從業務發展上將搭建云媒體系統。這是一個基于云端的集內容分享、版權交易、電子物流、內容生產、信息發布等于一體的以音視頻為核心的開放式平臺,這一云平臺將帶來一個巨大的產業規模。(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北京電視臺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