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江蘇廣電總臺廣播傳媒中心制定了嚴格而可操作的頻率及節目推廣制度,考核和獎勵機制的執行,保障了制度的有效落實。2012年,江蘇廣播推出了一系列有創意、有影響力、體現公益主張的活動策劃。其中,《新聞評彈》節目的系列推廣活動“舌戰金陵”,因其產生的良好影響力、公益價值、品牌推廣實效而成為可供分析的推廣實例。 2012年5月20日,“舌戰金陵”活動在河海大學拉開序幕,到6月10日于南京大學落幕,活動在校園中、微博上、公眾中引發了強烈關注,辯論賽這一語言藝術的交鋒平臺再次吸引大眾的關注。10月14日,“舌戰金陵”第二季——“巔峰舌戰”在蘇州大學拉開序幕,現場依舊唇槍舌劍、妙趣橫生、爆笑不斷。 一檔節目的推廣活動,為什么能引發多方面的關注和討論?從策劃思路和操作實踐上,有以下一些可以分析與總結的經驗。 1.因地制宜,就地取“才” 《新聞評彈》節目是江蘇新聞廣播的一檔有影響力的新聞時事評論節目。它的受眾群體年齡分布較廣,文化層次相對較高,具有一定的思辨力。因此,在策劃節目推廣方案的時候,主持人言亮提出了“辯論賽”的構想。辯論賽是體現思想交鋒、觀念碰撞、表達語言技巧的最佳平臺,是節目形態的有序延伸。 幾經商討,比賽形式確定為“江蘇新聞廣播新聞評論員vs高校大學生精英辯論賽”。此方案可以就地取“才”——《新聞評彈》節目擁有一支堪稱豪華的新聞評論員陣容,他們來自高校、研究院、媒體,具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和雄辯的口才。江蘇新聞廣播擁有在聽眾中具有廣泛知曉度的主持人,他們可以擔當辯論賽評委的角色,既帶動了人氣,也產生了推廣效果。 2.強強聯合,互為補充 “舌戰金陵”第一季,連續四周分別走進了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具有影響力的媒體牽手具有人文積淀的高校,可謂強強聯手。新聞廣播擁有全省覆蓋的播出平臺,這保證了辯論賽從賽場走向大眾。各高校都擁有訓練有素的辯論隊,并具有良好的辯論賽的“群眾土壤”,保證了每場比賽的現場人氣。事實證明,這樣的合作產生了超出預期的反響。第一場,河海大學,400人左右的場地,座無虛席,連走廊上站的都是熱情的學生。比賽過程充滿思想交鋒的火花、語言碰撞的趣味,現場掌聲不斷,爆笑連連。 在辯論賽的執行上,也有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 1.精心設題“設”出的趣味 比賽前,我們初擬了上百個辯題,分發給評論員和高校辯手,經過反復斟酌,確定了最終辯題。精心挑選的辯題保證了辯論賽的趣味性和娛樂性,這是辯論賽重要的設計訴求。“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否是不道德的”、“相親是不是解決剩男剩女問題的有效途徑”、“當代社會男女職場競爭是否平等”、“出國留學是不是成才的最佳途徑”等,每一個辯題都蘊含豐富的辯論空間,都是當下人關注并思考的熱點,辯題的“貼地氣”,保證了辯論賽的趣味性和思想性。 辯論賽的趣味性,不僅靠辯題的設定,還在比賽的環節上有諸多創新。除了一辯陳述、自由對辯、一對一互辯外,還在評選出當場兩位“最佳表現者”后,進行“角色反轉”,正反方對調。辯手必須立刻轉換立場,去反駁自己剛才一直在維護的觀點,這個環節除了體現辯手的急智外,更能夠產生強烈的娛樂效果。辯論中還設計了評委和辯手對辯、評委間現場對辯等環節,豐富了比賽的可看性和娛樂性。 2.年代碰撞“碰”出的火花 “舌戰金陵”辯論賽的對辯陣容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各種辯論賽,如國際大專辯論賽是由大學生分校組隊互辯,而一些單位組織的辯論賽,也是相對應層級的員工進行對辯,而“舌戰”是60后、70后的評論員對話90后的大學生,這樣的“年代碰撞”在辯論中屢出奇效,雙方因年齡、閱歷、文化積淀等各方面存在的差異,而對同一事物產生完全不同的觀點,陳述角度也大相徑庭。比如,在河海大學進行的第一場辯論賽,辯題是“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否是不道德的”,大學生隊為正方,雖然學生們沒有婚姻經歷,但對評論員方利用自身的閱歷而不斷試圖證明的“沒有愛情的婚姻并非是不道德的”的觀點進行了機智、風趣、幽默的反擊。這樣的年代碰撞,“碰”出了語言機趣。90后的語言生動、網絡化,觀念開放、直接,這與評論員們穩重、邏輯性強、注重深度的表達,形成有趣的碰撞與融合。 3.功利消解“消”出的智慧 上個世紀90年代,“舌戰獅城”國際大專辯論賽通過央視播出,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推出了如蔣昌建、姜豐等著名辯手,并帶動了中國內地辯論賽這一活動形式的興盛。其后,各種規模、層級的辯論賽風生水起。近幾年,辯論賽這一形式日漸式微,關注度日漸萎縮,原因有多種。首先是各種辯論賽過多過濫,形式上缺乏創新,導致社會關注度下降。其次,很多辯論賽延續了“舌戰獅城”的套路,采用了投入巨大的電視辯論的形式,而一旦組織機構不能盈利、播出方沒有足夠的收視及收入,自然會選擇放棄。各種辯論賽因過于看重一個“賽”字,把勝負、名利看得過重,這導致每一位辯手都背負著為本校爭光的沉重負擔,賽前進行長時間超負荷的資料準備,比賽中也只是旁征博引、引經據典,而缺乏隨機應變,自然就缺少了思想交鋒、臨場急智,也就少了辯論賽應該具有的機智、風趣,沒有了思想性與娛樂性的有機結合。 在“舌戰金陵”的策劃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南京乃至江蘇省各高校都有辯論隊,而且非常活躍。他們缺少的是組織,缺少的是把辯論推向大眾的機會。江蘇新聞廣播提供了這樣的平臺,在諸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功利消解”。“舌戰金陵”反復強調這不是一場競賽,也不評出名次,惟一追求的是精彩的辯論過程。這樣,每位辯手都能以最放松的心態,享受辯論,享受思想交鋒的樂趣,享受釋放語言智慧的快樂。 4.媒體融合“融”出的影響 “舌戰金陵”第一場比賽,就吸引了南京數家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關注,進行了專題報道。辯論賽還充分利用了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如微博、網絡視頻等。江蘇新聞廣播的官方微博會在比賽時進行微博直播,各高校的官方微博也同步跟進,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等相關的主題帖都有幾萬條的轉發評論。比賽的視頻不僅在江蘇廣播網中及時推送,更被推至騰訊視頻首頁,點擊量居高不下。在“舌戰金陵”第二季“巔峰舌戰”推出后,騰訊主動向江蘇新聞廣播提出合作意向,從微博到視頻,簽定了完整的合作協議。 從“舌戰金陵”到“巔峰舌戰”,用策劃、用創意、用好的執行,創造了一個廣播節目推廣的可分析案列。根據計劃,“舌戰”將在2013年走進香港、臺灣地區,進行“兩岸三地”的思想交鋒、趣味辯論。 (靳浩: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新聞廣播部節目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