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要】鮑威爾是上世紀初來華的美國記者之一,長期擔任《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也是“密蘇里新聞幫”的代表人物,還與斯諾的延安之行關系密切。筆者從人物生平、新聞實踐和新聞精神三方面來具體研究,以求對鮑威爾這25年的新聞活動進行歸納總結,彌補前人對鮑威爾研究的不足,并對鮑威爾的新聞生涯有新的發現和理解。 【關鍵詞】鮑威爾;密勒氏評論報;新聞實踐 比起斯諾、史沫特萊、斯特朗等上世紀初活動在中國的著名外國記者,約翰·本杰明·鮑威爾(J.B.Powell)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然而,鮑威爾的貢獻并不遜色于這些人——他的《密勒氏評論報》是解放前在中國出版的一份相當有影響力的外文報紙,他本人也是上世紀初著名的“密蘇里新聞幫”的一面旗幟。 雖然是和斯諾、史沫特萊等人同時期來到中國,但前人對于鮑威爾的研究較之斯諾等較少。學者的研究主要有三類:一是對鮑威爾在中國遭遇的苦難事件進行回顧,如陳依群的《鮑威爾與臨城劫案》[1]、任嘉堯的《力捍新聞自由的約翰?鮑威爾》。[2]二是在對其他外國名記者的介紹中融入對鮑威爾的介紹,如張威的《光榮與夢想的終結:美國“中國通”記者的命運及麥卡錫主義》。[3]三是在對他的兒子小鮑威爾的研究當中簡單提及有關鮑威爾的經歷。如張彥的《鮑威爾情系上海灘》[4]、亙火的《鮑威爾揭露美軍對華發動細菌戰受審真相》。[5]這些研究總體上來說很不深入,簡單地對鮑威爾的生活經歷進行敘述,從中摘取人物的個別事件加以回顧,割裂了鮑威爾新聞實踐和新聞精神之間的關系。 鮑威爾生平 1888年,鮑威爾出生于密蘇里州的一個農場,少年時期因家境貧寒輟學。后來他自己賺錢讀完了高中和商學院,并在《昆西自由報》做過實習記者,后進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1916年鮑威爾回到母校任教。同年,早先來到中國的著名記者托馬斯?富蘭克林?密勒(Thomas Franklin Millard)給密大新聞學院院長沃特?威廉(Walter Williams)發了份電報,說希望聘用一名新聞學院的畢業生協助他在上海辦報,威廉推薦了鮑威爾,于是,1917年初鮑威爾從舊金山出發前往中國。 1917年6月,密勒與鮑威爾合辦的《密勒氏評論報》在上海正式發行,鮑威爾為該報的助理編輯。1918年底,鮑威爾接任該刊主編,并在1922年收購了密報的產權,自任主編和發行人。1941年12月,日軍全面侵占上海,密報遭到查封,鮑威爾也被日軍逮捕。在監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后,鮑威爾作為美日間第一批交換戰俘返回美國。1946年夏,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訊日本戰犯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人時,鮑威爾還以自己的經歷出面作證。1947年,鮑威爾在華盛頓猝然離世,終年59歲。 在中國25年——鮑威爾的新聞實踐 描摹中國社會的在華記者。鮑威爾在中國的25年,經歷了軍閥混戰、國民大革命、十年內戰以及抗日戰爭等重要時期。作為一名記者,他走訪了大江南北,對中國局勢和民情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不僅采訪了北洋軍閥等上層人物,還深入中國底層,報道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一是采訪多位社會上層人物。20世紀初,鮑威爾在密勒氏評論報供職期間,以其在上海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和外報的特殊待遇,先后采訪了多位對中國政治社會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 鮑威爾曾兩次拜訪孫中山和宋慶齡,和孫中山討論了美國對于日軍侵華的態度、中國是否應該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問題,與孫中山夫婦相談甚歡。20年代后期,鮑威爾遠赴北京,采訪了著名軍閥吳佩孚、馮玉祥和張作霖,并寫了相關報道。在鮑威爾的自傳中,他回憶起自己對這幾位軍閥的采訪,尤以張作霖和馮玉祥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鮑威爾向他們請教中國的政治問題,將領們向鮑威爾分析中國社會的政治形勢。鮑威爾認為張作霖雖然外表溫和,卻是一頭不失威猛的“東北虎”,也是一個“具有幽默感”的人。[6]鮑威爾透過著名人物之口俯察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掌握了具有新聞價值的第一手資料,既寫出了出色的人物專訪,也豐富了自身的新聞實踐,對當時動蕩的中國社會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二是深入中國大眾底層。1923年的臨城劫案是鮑威爾的一次傳奇經歷。據鮑威爾在回憶錄中記敘,自己在作為戰俘的情況下,偷偷在廢紙上寫了兩篇關于劫案的報道,并在背面寫下美國駐濟南領事的地址,趁土匪不注意交給村鎮的一位居民,后來稿件真的送到了領事的手中,由此鮑威爾的“匪窟內幕”報道在《大陸報》和《密勒氏評論報》上開始刊登,第一時間報道了臨城劫案的相關細節,留下了珍貴的新聞材料。這種大規模土匪綁架案的公開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多年流行在華北地區的軍閥統治,為最終推翻當時各省督軍統治,建立更有秩序的政府鋪平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