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在苦難中前行——鮑威爾的新聞精神 傳承密蘇里精神。鮑威爾是“密蘇里新聞幫”的先驅,“密蘇里新聞幫”的記者身上所共有的“密蘇里精神”——尊重事實、冒險精神,也在鮑威爾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鮑威爾在中國辦報的25年里,將密蘇里報人的精神內核在中國大地上凝聚升華,并最終聚變為輿論力量,為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比如,1931年前后,鮑威爾曾親自調查過一起日軍暴行,提到那個村莊的3000名中國人都被日軍屠殺了,而日本駐芝加哥的總領事卻否定這一數字,說“只有300名中國人被槍斃!”[6]在當時,雖然日軍在中國東三省的軍事行動已被世界各大媒體報道,但國外很多人還是不太相信日本人的暴行。然而,不管日本領事如何否認,在各方的輿論壓力下,鮑威爾依然堅持用事實說話,堅持自己的調查結果,把事實真相公之于眾。 鮑威爾對日軍的無情揭露,引起了日本當局的強烈不滿。在華期間雖遭到重重迫害,但他始終未放棄對新聞的追求。1940年他被列入汪偽特務的驅逐名單,面對威脅和壓力他毫不退縮。對此,史沫特萊專門來信表示“(你該)被中國和世界的敵人點名而感到驕傲和自豪”,鼓勵他繼續堅守陣地。1941年10月,汪偽特務還曾在鮑威爾下班回家的路上投擲手榴彈。1941年12月被日軍關入監獄后,長達四個多月的折磨導致他的雙腿殘疾,健康狀況也受到嚴重損害。“得了嚴重的手指感染癥”,“經常赤腳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第二天早晨兩腳常常凍成青紫色”,這些都是鮑威爾在回憶錄中提到的遭遇。 鮑威爾辦刊思想的局限性。鮑威爾在華25年間的新聞活動值得我們肯定,但由于各種原因,鮑威爾和他主持下的《密勒氏評論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鮑威爾在抗戰期間反對日本侵略,支持中國抗戰的主張,實質也是以美國的價值觀念分析遠東局勢和中日戰爭的結果。密報自己就曾說,制裁日本、援助中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西方四代商人和工業家在中國積累起來的財產和商業權利”(引自密報1938年5月28日社論《外國商業面臨本世紀最大的危險》),由此可看出,在華美國刊物背后的階級立場決定了它在根本上是維護西方國家的利益。其次,鮑威爾雖然是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但由于歷史和個人的立場所限,他的一些觀點也有偏頗。因此對他的言論、自傳等,也須理性審視。 結 語 鮑威爾的一生交織著光榮與苦難,在中國的25年,他個人的經歷和命運與中國近代的歷史進程有頗為密切的關聯。鮑威爾在華的經歷,其實也是20世紀上半葉在華外國記者的縮影,他們承載著夢想與苦難,傳承了優秀新聞人的新聞品格,也為中國近現代的歷史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陳依群.鮑威爾與臨城劫案[J].新聞記者,1990(1). [2]任嘉堯.力捍新聞自由的約翰?鮑威爾[J],世紀,2010(6). [3]張威.光榮與夢想的終結:美國“中國通”記者的命運及麥卡錫主義[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4). [4]張彥.鮑威爾情系上海灘[J].新聞界,1997(3). [5]亙火.鮑威爾揭露美軍對華發動細菌戰受審真相[J].檔案春秋,2011(11). [6]鮑威爾.我在中國二十五年:鮑威爾回憶錄[M].邢建榕,薛明揚,徐躍,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7]張威.密蘇里新聞幫與中國[J].國際新聞界,2008(10). [8]陳其欽.評密勒氏評論報[J].圖書館雜志,1991(6). [9]密勒氏評論報.中國的抗戰:日本侵華大事記[N].密勒氏評論報,1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