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要】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盡管美國各個州的媒介素養教育發展并不均衡,但美國中小學生開展的媒介素養教育成效顯著,對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美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特點表現在: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進課程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開展針對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美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對我國的啟示在于:在課程中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專業的媒介素養教育師資隊伍;需要加強政府介入,并實現政府與學校的聯合,真正推動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 【關鍵詞】美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由于意識形態、經濟、政治及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媒介素養教育在不同國家的開展,可能來自不同的原因和動力。但歸根結底,其主要原因在于大眾媒介占據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的大量時間,并且這種趨勢隨著衛星廣播等新傳播技術的出現有增無減。世界上關于媒介素養最早的研究起源于英國,1933年英國學者F.R.利維斯和丹尼斯?湯普森合著的《文化與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書中首次提出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學校課堂。當其他國家紛紛開始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文化的衛道士來研究與推廣時,美國尚沉浸在文化帝國主義的樂園中。與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 一、美國媒介素養教育運動的興起 作為全世界頭號傳媒內容輸出大國,美國這片土地并沒有成為最早產生和發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土壤。直到上世紀60年代,隨著電視對美國社會生活的全面滲透,教育學者和家長們普遍發現媒介對青少年的影響已經超出他們的控制,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才被學者提出。至此,電視普及所造成的普遍憂慮促使美國媒介素養教育運動的興起。 美國媒介素養教育運動的主要力量是各地先后成立的媒介素養教育組織與社團。由于宗教背景、政治氣候以及獨特的教育體制,“媒介素養”在美國始終是一個多元的、未完全達成共識的概念。而由于種族和宗教的多樣性以及教育體制的獨特性,在美國設置全國性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難度極大,其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美國媒介素養教育開展形式活潑多樣,同時也參差不齊。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且有后來居上的趨勢。 1992年,美國首屆“媒介素養全國領導會議”將媒介素養定義為“一種獲取、分析、評估和以多種形式傳播訊息的能力”,與會學者還對媒介素養的根本目標、媒介素養教育涉及的因素以及理解原則達成共識,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美國被引用最多的關于媒介素養的定義。2003年,美國頗具影響力的媒介素養教育組織——美國媒介素養中心對媒介素養的概念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界定。媒介素養中心將媒介素養定義為21世紀的一種教育取向,它為獲得、分析、評價和創作各種形態的訊息提供一個框架,媒介素養為媒介在社會中的角色提供一種理解,也為民主社會中的公民提供其所必須的質詢和自我表達的根本技能。[1]媒介素養中心同時定義了媒介素養教育的五個關鍵問題和五個核心概念,為美國媒介素養教育運動發展提供了理論框架,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可和接受。內容如表1所示。 二、美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 兒童或者說是青少年,由于不夠成熟,缺乏經驗,相比成年人而言,其認知、情感以及道德發展尚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中,無一例外地將兒童或者是青少年作為媒介教育的主要對象。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雖然落后于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但是在美國的中小學校,媒介素養教育開展得獨具特色,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進課程教育中。美國對于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普遍采用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進課程教育的教學模式。1999年,美國50個州中已有48個州頒布了與媒介素養有關的課程指導準則,比1998年11月之前增加了36個州,其發展速度令人驚嘆。比如得克薩斯州在1999年明確提出將“觀念和展示”與“聽說讀寫”一同列為語言能力的教學目標;美國中部地區教育實驗室在2001年也將“觀念和制造媒介”列入了21世紀學生的基本技能之一。根據媒介素養教育學者羅伯特?庫比和弗蘭克?貝克從1999年起對美國K—12[K—12,指的是在美國的公立教育中,從幼兒園的高年級(5—6歲)到高中畢業前的12年級(17—18歲)]教育領域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狀況的調查統計,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多融合在語言藝術與傳播藝術課程、社會性質的研究課程、健康教育課程以及美術與表演藝術課程當中,其中英語課程標準中都包含有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 (二)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美國媒介素養中心認為,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即解構信息和建構信息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媒體信息,能夠讀懂媒體文本,明確媒體的操作實踐、流程、機構以及影響的具體構建,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成為具有批判意識的人,而非單純地對媒介信息進行抗拒。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媒介素養中心提出了針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四部曲”。教師在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認知環節、分析環節、沉思環節、行動環節四個步驟來完成對學生批判意識的培養。認知環節即教師要教給學生如何有效快速地獲取所需要的知識以及有效儲存這些信息。分析環節即教給學生利用五大核心概念和五大關鍵問題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技巧來達到更好地理解傳媒的目的。譬如傳媒訊息是如何生產的?生產的目的是什么?沉思環節即在接觸傳媒信息的時候要學會思考傳媒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什么,隱去了什么。譬如看到一則汽車廣告——空曠的馬路、蔚藍的天空、疾馳的汽車,教師應啟發學生思考或者質疑:在這些顯性的形象背后,廣告隱去了哪些形象?為什么隱去?為了誰的利益?最后一個行動環節則是教給學生學會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傳媒生活,譬如交給學生如何制作傳媒產品,并讓學生能夠對媒介信息進行鑒別,獲得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學會運用媒介表達自己的觀點等。[2] (三)開展針對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隨著媒介素養教育在美國的發展,各地州政府和教育學者開始重視對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早在1933年,美國的新墨西哥州就將媒介素養教育列為中學畢業的必修課;2002年,賓夕法尼亞州明確規定:“從事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師必須獲得通過認證院校的本科畢業證書,并通過兩小時的關于傳播學方面的實踐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