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二、《海豚灣》與“紀錄價值” (一)《海豚灣》的概況 此片獲82屆(2010年)美國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獎。美國出品(首播2009年,片長92分鐘)。導演:路易·西霍尤斯(下稱路易)。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有兩個關鍵人物:一是電視人路易,二是海洋哺乳生物保護人土理查德·貝瑞(下稱理查德)。路易2000年在一次關于海洋哺乳生物論壇上見到理查德,聽說了日本太地町殺海豚的傳聞。那次會上,因理查德主張保護海豚而受到論壇發起組織“海洋世界”的抵制,被剝奪發言權。理查德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成了海豚訓練領域的知名人士。1962年他曾抓過五只海豚,有一只聰明的“凱西”成了他的密友、明星。凱西會照鏡子,能在電視上認出自己。有一段時間理查德就以馴獸師的身份活躍在電視節目“海豚的故事”拍攝現場。30年后他否定了自己。那是因為凱西的自盡——它自己停止呼吸,直直地沉入海底。他由此才知道,所謂“海豚的笑臉”,是自然界的一個騙局或人類的錯覺。它們其實活得很痛苦,始終被水族館、表演場的喧聲躁音所刺激所壓抑。他從此走上保護海豚、放生海豚、關注海洋哺乳動物權益的公益事業之路。 2010年《海豚灣》在奧斯卡獲獎后,日本人沒有絲毫受到警示。對于太地町漁民屠海豚的行為,日本政府仍繼續堅稱獵殺海豚及鯨魚乃日本的重要文化傳統。比那些政府官員稍微清醒的,是太地的教育人員和小學生家長,他們終于取消了配給孩子們午餐的海豚肉(含汞量超標)。這是該片一個最實際的效果。 (二)《海豚灣》的影像構成 在視覺形態上,《海豚灣》較之早期紀錄片(包括里芬斯塔爾影片),復雜豐富得多。除了屏棄搬演,可以說集中了紀錄片諸多最新手段,但基本框架仍保持了“格里爾遜模式”(畫面加解說)。片中有幾段歷史場景:一是理查德年輕時馴養海豚;二是日本早年的“水俁病”抗議畫面。應該都是紀錄片資料。后者可能取自土本昭典1971年拍攝的《水俁病患者及其世界》。還有曼迪與海豚親密接觸的片斷,會是補拍的,但稱不上“搬演”。 1、基本框架 各種畫面組接,配以多角度解說——字幕、旁白、鏡前訪談、個人追述。 2、談話線索 多角度交織。追求逼真感、立體感。 以理查德和路易的個人自述為主線。前者講述他從馴豚、護豚到參與訪查的故事,后者講述他與理查德的相識、組織攝制團體及訪查的過程。其中穿插了攝制組成員的述說及行動中對話。 其他還有不同角度的鏡前訪談:日本便衣警察、太地村民阻攔采訪的吼叫;世界保護海洋哺乳生物人士的談話;世界捕鯨委員會東加勒比島國代表(被日本收買)的談話;日本太地町水產官員的談話(為日本殺鯨殺海豚辯解);日本病毒專家遠藤哲哉博士關于海豚肉含汞量超標的談話;日本東京市民對于殺海豚、食海豚不知情的談話;日本太地教育人員關于小學生午餐配給海豚肉的談話。 3、探訪場面 這是一系列由環境和人的行動組接的動感畫面。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村鎮街道,鯨魚紀念館、街邊海豚雕像和海豚形游覽船;路易攝制組的活動;日本便衣警察、村民的巡查,及其對理查德路易團體的追蹤、阻攔;觀察海灣攔截海豚群、太地船隊屠豚場面。 4、海豚形象 紀錄片的主旨、動情點就在海豚身上。海豚在海中自由游動,靈活、和善、優美的形象;海豚在海中與人親密接觸,接受人的撫摸;海豚集體擋走虎鯊(救出沖浪人,分拍,剪輯的效果);海豚在水族館表演、翻跳;不被理解的海豚的笑臉、叫聲;在太地海灣,被驅趕的豚群;被鋼釬刺殺的海豚,掙扎、企圖逃走的海豚,被鐵勾、繩捆的海豚;日本碼頭上躺倒待售的海豚(減格表現);被海豚血水染紅的海灣…… 這一切讓人痛心,不忍目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