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長期以來,許多中央媒體和地方強勢媒體非常重視新聞評論的積極作用,不僅評論版面的版序得到重點強調,媒體自身還擁有一批較為固定的、在讀者中享有較高知名度的評論作者。這些媒體如《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等經常通過評論版面或欄目,就國內外某一熱點話題積極發聲,筆端或犀利或直白,形成各自特色和風格。十八大召開后,各大新聞媒體更是紛紛推出新聞改革措施,《人民日報》還首次開設了評論專版。因此業內有人認為,現在媒體正由“獨家新聞之爭”向“獨家評論之爭”轉變。 2012年初,湖南省《常德晚報》為增強本土新聞報道的思想性和貼近性,在新聞周評版特別開設了本土新聞評論欄目“常言道”。“常言道”取常德的“常”字,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其欄目顧名思義就是“言而論道”“經常講道理”。欄目每周固定開設一期,所有稿件均以本地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為素材,聚焦普通群眾,從所謂“雞毛蒜皮”的小事入手,做好輿論監督和服務,向讀者傳遞出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常言道”的稿件采取“自主投稿”和“編輯約稿”兩種形式。“自主投稿”不確定主題,作者可自由發揮;“編輯約稿”則是由編輯根據本地發生的熱點事件,約請多位作者撰寫評論文章,形成輿論合力。通過版面風格的定位和編輯的策劃,欄目開設一年多來,較大提升了《常德晚報》新聞評論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同時也產生了非常好的社會影響力,受到讀者和業內人士好評。 重視本土評論的監督性 新聞有獨特的輿論監督作用,尤其是新聞評論,更是“像匕首,像投槍”,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尖銳的批判性。地市媒體針對本地某新聞事件就事論事、“指名道姓”發表的評論,在當地的反饋往往迅速有效,能起到很好的輿論監督作用。“常言道”在發表評論時,特別注意不是一味的“打板子”,而是言辭懇切,在批評中給出誠懇的建議或意見,督促相關部門和單位改進工作、提高服務。 2012年3月21日,《常德晚報》報道了一則新聞:常德市漢壽縣酉港鎮兩護村的村民,16年來一直通過一座簡陋危險的浮橋出行,一旦要運送農副產品,村民只能繞道10余里。在河上建一座牢固的新橋,成了當地村民的共同心愿。新聞報道刊發后,《常德晚報》趁熱打鐵,通過“常言道”專欄刊發評論《缺的不僅是資金,更是決心》,指出兩護村村民呼吁16年,當地領導班子換了幾茬,修橋的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這已不僅僅是簡單的“資金缺口”問題,在更大層面上,是嚴肅的民生問題。評論督促當地政府下定決心,“拋頭露面”為群眾利益積極奔走,而不是被動地坐等上級撥款修橋。 新聞報道及評論見報后,受到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兩護村修橋被納入漢壽縣“十二五”規劃。 強調本土評論的思辨性 新聞評論的力量在于理性。在資訊快速傳播的今天,人們獲知各類信息輕而易舉。許多未經證實的消息甚至是不實消息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傳播手段充斥著人們生活的空間。但是人們看到的、聽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相,往往在一個群體事件或熱點話題中,“仇富”“仇官”等種種不健康的心態成為大眾不假思索的定式。誤判就會造成誤傷,網絡上不負責任的“吐槽”使得每個人都成為受害者,客觀上影響了社會公平,妨害了正義。作為負責任的媒體,有必要對于種種不良輿論激濁揚清、撥亂反正,發散出道德和理性之光。 2012年4月11日凌晨,美國南加州大學校園附近發生槍擊案,一男一女兩名中國留學生中槍身亡,其中被害女生被證實是湖南省常德籍。全國各大媒體和網站迅速予以報道,新華網、人民網采用的是陳述性標題:《兩名中國留學生在洛杉磯被槍殺》,新浪網的標題是《我國兩名在美留學生遭槍擊身亡》,這些標題傳遞的信息理性客觀。環球網在標題制作中加入了關鍵詞“豪車”:《兩名在美留學生遭槍擊身亡子彈擊碎豪車車窗》,中新網的標題更是直指“寶馬車”:《兩名中國留學生洛杉磯寶馬車內被槍殺》。隨后,部分主流門戶網站的報道傾向逐漸轉移,“一男一女”“寶馬”……這些新聞事件中的有限信息被刻意放大,部分網站和媒體似乎發現了一起“情色事件”的真相,紛紛做出搶眼標題。在這種不負責任的輿論引導下,不明真相的網民從起初對慘案的沉痛悼念變成了圍觀情色事件的亢奮,將罹難的這對年輕人認定為“官二代”或“富二代”,風言風語,幸災樂禍。一些媒體還紛紛登門采訪“獵奇”,給受害人的家人帶來極大的痛苦。 作為被害女生的家鄉媒體,《常德晚報》第一時間派出記者接觸女生的家人,調查得知,女生的父親是一名普通公務員,母親退休后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月收入千元左右,寶馬車只是為了找工作方便才買的一輛二手車,被害男女根本就不是網傳的“官二代”“富二代”。《常德晚報》迅速組織專題報道,對被害中國留學生表示哀悼,對不負責任的輿論予以批駁,還精心組織了一期評論文章《媒體應有適度沉默的姿態》,利用“常言道”這個本土新聞評論陣地明辨是非、以正視聽。 這篇評論文章觀點獨特,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令人深思的問題:媒體在報業競爭和人文關懷之間如何取舍,如何堅守報道底線和職業道德?為某些不講職業道德的網站和媒體澆了一瓢理性之水。評論同時又深具貼近性,談論的是身邊事、身邊人,并且結合《常德晚報》的報道內容表明媒體態度,特別能引起讀者共鳴。理不辨不明,該評論被多家網站轉載引用后,一些不良輿論逐漸偃旗息鼓,被害女生的父親特地托記者轉達了對《常德晚報》的謝意。 提高本土評論的服務性 作為地市媒體,要在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常言道”專欄設立的宗旨是緊貼本土、聯系實際,除了做好輿論監督外,更要積極配合當地各項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維護健康的社會心態,通過“常言道”這個平臺正確發聲,宣傳好人好事,幫助群眾釋疑解惑、排憂解難,推動政府工作順利開展。 2012年7月31日,由于電路負荷過大,常德市自來水公司江北水廠供電線路跳閘,造成江北城區全面停水。供水和電力部門啟動應急預案,經過緊張搶修,50分鐘后供水恢復。在這期間,不少市民撥打供水110、市長熱線、媒體新聞熱線,在政府網站上發帖,普遍為發泄牢騷和不滿,指責部門不作為。其實,50分鐘處置好突發情況已算不錯,市自來水公司相關負責人也在《常德晚報》上對市民表達歉意。面對市民的焦躁和不滿情緒,《常德晚報》及時在“常言道”上刊發評論文章《耐心點,再耐心點》,解釋應急機制流程,既呼吁市民保持冷靜,多點包容和耐心,也希望相關部門進一步公開工作信息,取得市民理解。評論很好地起到了“活血化瘀”的作用,市民的激動情緒逐漸平復,政府部門也表示滿意。 值得注意的是,“常言道”雖然做到了新聞評論的草根性、原創性和本土性,為地市媒體如何進一步發揮好新聞評論的作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需對評論素材進行精心選擇,在主題立意上既要站得高,也要看得低;需培養一支高質量的評論作者隊伍,探討同一話題的不同發聲等。這些都有待今后逐漸改進。(作者是《常德晚報》編輯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