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5月15日晚至16日早上,廈門突降暴雨,市區多處受災嚴重。之后,知名媒體人楊錦麟的一條微博“(廈門)老城區的下水道是荷蘭人修建,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又在網絡上引發了對中國城市下水道不足的口誅筆伐之潮。廈門的下水道真的不堪一擊嗎?現代人修的下水道不如古人?廈門六月份又迎來了幾場強降水,七八九月份,估計還有數次臺風襲來,廈門市區的下水道系統能經受考驗嗎?為了了解廈門下水道的真實情況及防洪能力,記者展開調查。 廈門老城區的下水道究竟是誰修的?廈門老城區有沒有發生過澇災?記者就此深入采訪廈門老市民,了解到:廈門老城區其實也曾發生過澇災,比如在中山公園等地,只是相對新城區,老城區的受災頻率和程度較輕。然后記者又采訪了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翻閱一些發黃的文史資料,了解到:楊錦麟所謂的“荷蘭人修了廈門下水道”的說法不屬實,荷蘭人修的是鷺江海堤,廈門老城區的下水道是由廈門市政會主持修建,由地道的中國人修建。 隨后,記者采訪了廈門市政工程管理處的總工程師,了解到建國后廈門下水道的修建情況,原來,下水道的修建,跟當時的國力、財力、建造水平、城市規模設定有很大關系。而清淤工人也表示,廈門下水道堵塞情況嚴重,有時候橫截面的90%都有可能淤積,因此導致了排洪功能大為下降。 為了體驗廈門下水道的建造規模,記者親自前往排污口、深達十米的排洪溝,未來新城建設的共同管溝體驗,將最原生態的畫面和感受反映到屏幕上。 一直以來,不少網民被網絡上的很多反映“東京下水道”、“巴黎下水道”的圖文所煽動,把自己國家、自己城市的下水道批評得一無是處,記者走訪得知,廈門的下水道系統,這個深埋在城市地下10米深的龐大工程,凝聚了數代人的心血,但限于歷史、國力、建造水平、后期維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城市排洪效能大打折扣,但并不能說,國內的下水道建造偷工減料,目光短淺;并不能說,中國人修的下水道一定不如外國人。(廈門衛視 柴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