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三)貫徹群眾路線,必須堅持“三貼近”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重要體現,也是做好新聞工作的不變法則和永恒主題。對于如何做好“三貼近”,大家都有許多經驗體會,這里,我著重講兩方面的思考。一方面,要著力改文風。文風是黨性黨風的體現,也關系宣傳的影響力、感染力和媒體的公信力。我們黨歷來重視文風建設。毛澤東同志對黨八股“八大罪狀”的剖析,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短、實、新,反對長、空、假”的重要講話,都對華而不實的文風作出了尖銳批評,對樹立求真務實的文風提出了明確要求。近年來,我們新聞報道的群眾意識更強了,基層元素更多了,報道文風更活了,但也存在正面宣傳親和力感染力不強、時政報道程序化現象尚未徹底改變、典型宣傳不夠真實可親等問題。改進文風,就是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學習運用群眾語言,說實話、說新話、說百姓的話,用濃厚的生活氣息、強烈的真情實感打動群眾、感染群眾。要著力創新主題宣傳、典型宣傳,善于用群眾的視角去觀察問題,用群眾樂意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用群眾的語言講群眾關心的身邊事,讓群眾愛讀愛聽愛看,不斷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要著力改作風。關于新聞工作的作風,這些年我們反復作了強調。我們組織新聞工作者開展“走轉改”活動,滿腔熱情地深入基層、走進群眾,不僅推出了一大批來自一線、鮮活生動、感人至深的精品佳作,而且使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心靈受到洗禮、作風得到錘煉、思想得到升華,整個新聞隊伍面貌發生了新的可喜變化。但調研不深入、文風不扎實等現象仍然存在,甚至個別人不下基層、不到現場,或者到了現場只是蜻蜓點水、做做樣子。我們要緊密結合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深化“走轉改”與推進“四下基層”結合起來,推動新聞工作者在走進基層、走進群眾過程中,形成扎實深入、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要繼承和弘揚才溪鄉調查所體現的那種求真務實的精神,增強問題意識,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就醫就學、住房社保、食品安全等熱點問題深入采訪、科學引導,把怎么看與怎么辦結合起來,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更好釋疑解惑、凝聚共識;我們要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進一步引導輿論監督工作著眼于推動落實、促進發展,把重點放在黨和政府重視、人民群眾關注、現階段有條件解決的問題上,真實反映情況,深刻分析原因,提出建設性意見,推動問題解決。 (四)貫徹群眾路線,必須提升“三把握”的能力。新聞工作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系的工作,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尤權書記到省委宣傳部調研時也強調,無論形勢如何變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方向不能變。我們要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按照中央和省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意識形態工作的要求,切實在政治上、政策上、導向上把好關把好度。一要提升把握大局的能力。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新聞工作的根本職責。要組織編輯記者深入改革建設第一線,加深對基本國情省情的了解,增進對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理解,切實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要求貫穿新聞工作全過程,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使新聞工作始終與大局合力合拍、同頻共振。二要提升做好輿論引導的素質能力。牢牢把握正確導向是黨的新聞宣傳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輿論環境越是復雜多變,我們越是要保持清醒,始終繃緊導向這根弦,有效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特別是新聞報道的時、度、效問題,要認真研究把握。比如,什么問題就報道一下,什么問題跟蹤報道?什么問題淡化報道,什么問題強化報道?什么問題第一時間報道,什么問題看看后續發展再報道?等等,這些問題要把握好不是簡單的事。這要求我們新聞單位的領導班子、記者編輯同志們除了具備相當的思想政治素質外,還要不斷增強大局意識、判斷能力、業務水平等,真正成為輿論引導工作的行家里手。三要提升把握新興媒體的能力。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網民5.91億人,其中手機網民4.64億人,占78.5%。從我省來看,截至2012年底,全省網民達2280萬人,普及率61.3%,居全國第四;手機上網用戶達1823萬人,占網民總數79.9%。現在,網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存在虛假信息、網絡侵權、跟帖評論、虛假低俗廣告、網絡淫穢色情、“標題黨”、負面新聞扎堆、客戶端服務、新聞信息刊播來源等“九種亂象”。要認真貫徹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針對“九種亂象”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強微博客、微信、新聞客戶端等互動欄目管理,不斷規范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按照中央領導批示精神,組織策劃好堅守“七條底線”(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信息真實性底線)的宣傳,發揮重點新聞網站和主流媒體法人微博作用,采取座談交流、網上討論、刊發評論等方式,強化互聯網行業和廣大網民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互聯網時代對做好網上群眾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完善網絡發言人、網絡問政、網絡社情民意等機制,運用網言網語與網民真誠溝通,鞏固擴大網上群眾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