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10、中國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1942年5月) 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否則你的勞動就沒有對象,你就只能做魯迅在他的遺囑里所諄諄囑咐他的兒子萬不可做的那種空頭文學家,或空頭藝術家。 (選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37—1949》,學習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397頁。) 11、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1942年5月) 我們的專門家不但是為了干部,主要地還是為了群眾。我們的文學專門家應該注意群眾的墻報,注意軍隊和農村中的通訊文學。我們的戲劇專門家應該注意軍隊和農村中的小劇團。我們的音樂專門家應該注意群眾的歌唱。我們的美術專門家應該注意群眾的美術。一切這些同志都應該和在群眾中做文藝普及工作的同志們發生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幫助他們,指導他們,一方面又向他們學習,從他們吸收由群眾中來的養料,把自己充實起來,豐富起來,使自己的專門不致成為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毫無內容、毫無生氣的空中樓閣。我們應該尊重專門家,專門家對于我們的事業是很可寶貴的。但是我們應該告訴他們說,一切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只有聯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末,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 (選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37—1949》,學習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00頁。) 12、我們必須和新的群眾相結合(1942年5月) 我們周圍的人物,我們宣傳的對象,完全不同了。過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我們必須和新的群眾相結合,不能有任何遲疑。如果同志們在新的群眾中間,還是像我上次說的“不熟,不懂,英雄無用武之地”,那末,不但下鄉要發生困難,不下鄉,就在延安,也要發生困難的。有的同志想:我還是為“大后方”的讀者寫作吧,又熟悉,又有“全國意義”。這個想法,是完全不正確的。“大后方”也是要變的,“大后方”的讀者,不需要從革命根據地的作家聽那些早已聽厭了的老故事,他們希望革命根據地的作家告訴他們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所以愈是為革命根據地的群眾而寫的作品,才愈有全國意義。法捷耶夫的《毀滅》,只寫了一支很小的游擊隊,它并沒有想去投合舊世界讀者的口味,但是卻產生了全世界的影響,至少在中國,像大家所知道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是向前的,不是向后的,領導中國前進的是革命的根據地,不是任何落后倒退的地方。同志們在整風中間,首先要認識這一個根本問題。 既然必須和新的群眾的時代相結合,就必須徹底解決個人和群眾的關系問題。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千夫”在這里就是說敵人,對于無論什么兇惡的敵人我們決不屈服。“孺子”在這里就是說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知識分子要和群眾結合,要為群眾服務,需要一個互相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而且一定會發生許多痛苦,許多磨擦,但是只要大家有決心,這些要求是能夠達到的。 (選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37—1949》,學習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11—412頁。) 13、文藝家要向工農兵取材,要和工農兵做朋友(1942年5月28日) 文藝家要向工農兵取材,要和工農兵做朋友,像親兄弟姐妹一樣。如果對這方面輕視,不看重,那是一個偏向,就是比較地忽視革命性(當然忽視的程度也有輕重的不同)。如果說有偏向的話,這就是一個嚴重些的偏向。當然也不是說個個都有這個偏向,但是有許多人都有忽視革命性這一個偏向。他們忽視學習馬列主義,忽視拿馬列主義的思想來破除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想在我們頭腦中的影響。他們的思想和實踐、思想和行動不統一,想是這樣想,做卻是那樣做,做的事和想的東西不相符合。這是理論和實踐的分離。想的是為工農,做的事不為工農;想的是為工農做事,在工農中間 的朋友卻很少;想的是為工農,對工農干部卻不了解。這種“想”,實際上是不徹底的,就是說,對革命性沒有強調得好。這種偏向在文學藝術界的同志中很多,應該很好地檢討一下。 (選自《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兵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37—1949》,學習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24—425頁。) 14、歷史是人民創造的(1944年1月9日) 紹萱、燕銘同志: 看了你們的戲,你們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們致謝,并請代向演員同志們致謝!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臺,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郭沫若在歷史話劇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們則在舊劇方面做了此種工作。你們這個開端將是舊劇革命的劃時期的開端,我想到這一點就十分高興,希望你們多編多演,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 敬禮! (選自《致楊紹萱、齊燕銘》,《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37—1949》,學習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54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