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教育的攤子鋪得過大 當前,很多新聞工作者認為新聞行業壓力大、收入少、缺乏尊重,這些困境都是客觀存在的。新聞工作是一個既需要腦力,也需要體力的行業;需要方方面面的基礎知識、足夠的新聞敏感性、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對政策和大局的了解,還需要優秀的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行業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社會要求。 與此同時,新聞事業正面臨著一個三千年來亙古未有的大變革時期。平面媒體的出現在中國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最先有報紙的國家。19世紀70年代后,民營現代化報紙大量涌現,突破了舊有的報刊體系。到20世紀初期,基本上就是平面媒體的天下。隨后,20世紀20年代出現廣播,50年代出現電視,80年代進入互聯網時代。新聞事業從單一平面媒體的時代發展到今天多媒體并存的時代,只用了一個世紀。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新聞教育迎來了大發展的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北到南,我國只有4~5個新聞專業的教學點。“文革”后新聞事業的大發展對新聞人才需求量增加,相應的新聞教育也得到快速發展。如今,全國新聞專業的教學點已經接近1000個。 在新聞事業大發展的時代,年輕人向往這個專業和工作,是很自然的事情。現在,新聞專業的教學點多了,畢業生多了,新聞人才需求狀況已經不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求大于供”——也就是說,經過30年的大發展,新聞教育的攤子鋪得過大了。應該根據全國各種媒體的人才供給需求關系來配置教育資源,適當地把過多、過長的戰線收緊,否則就會造成就業困難——事實上這種傾向已經存在。 夯實學生的人文基礎應成為共識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新聞行業都是新聞專業畢業生的天下。隨著媒體的細化、行業的細分,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不同專業的人才開始進入,新聞工作者的組成變得多元化。 新中國成立后以及新聞教育大發展時期,不管是新聞專業院校還是設有新聞學專業的高等院校,從教學安排上來看,絕大部分時間進行的都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教學。近年來,很多設有新聞專業的院校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開始調整教學方向。比如,根據自身的師資特長發揮學科優勢,法律院校培養熟悉法律知識的記者,財經院校培養熟悉財經知識的記者……學校發揮師資與學科專長培養學生無可厚非,但是文史哲經知識的培養時間不能因此被削弱。 事實證明,只有保證足夠的文史哲經等基礎知識教學,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即使他們將來不從事新聞工作,也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成為各個領域的佼佼者。例如,北京大學新聞系20世紀50年代培養出了一位畢業生——日后成長為優秀記者的郭超人。在北大讀書時,郭超人的語言學老師是王力,文學史老師是游國恩,經濟學老師是陳岱孫,這些都是大師級的師資力量。此外,畢業于燕京大學新聞系的江平成了著名法學家;畢業于人民大學新聞系的楊義成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所長;寫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胡福明是哲學教授,畢業于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當然了,新聞專業的學習只是打下一個成長的基礎,他們的成功也與個人的努力以及時代提供的機遇有關。 總之,任何一個好記者、名記者都不是一錘子打出來的,都需要終身學習。每進行一個采訪,每接觸一個新的領域,記者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新聞工作就是這樣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地積累經驗,知識和能力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也是記者職業的魅力所在。 (光明網記者 吳晉娜采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