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升,傳媒業和傳媒企業的實力也進一步增強,一方面,國家投入較多的資金和較大的精力幫助中國傳媒走出去;另一方面,傳媒企業自身也紛紛采取各種方式“走出去”。總體來說,我國傳媒業“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理念、操作方式等存在諸多問題,導致整體效果一般。 傳統媒體“走出去”面面觀 首先,積極在當地實現落地。 國際廣播電臺、央視和人民日報以及中國日報等已紛紛在國外直接創辦媒體或者設立記者站。例如,國際廣播電臺使用64種語言向全球傳播,截止到2013年5月5日,海外整頻率電臺達到90家,數量僅次于BBC,居世界第二位;海外整頻率電臺已遍及五大洲50個國家,近半數分布在發達國家。央視除了在港澳臺等地設置記者站,還在東京、悉尼等17個城市設置了記者站;《中國日報》分別設有美洲版、歐洲版、亞洲版和非洲版。 其次,與國外媒體進行內容方面的合作。 例如,《新民晚報》于1994年在洛杉磯創辦美國版,迄今已在26個國家與地區出版26種《新民晚報 海外版》,最多一周發行245個版,周發行量588700份。 第三,國內傳媒集團入股國外媒體。 去年,南方報業入股泰國《星暹日報》,展開全方位深度合作,實現了跨國辦報。 第四,民營企業收購國外媒體。 隨著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深化,民營企業開始在國外收購媒體。2006年,溫州商人王偉勝和朋友一起收購了阿聯酋的阿拉迪爾電視臺,并將其改名為“阿拉伯亞洲商務衛視”。2009年,溫州西京集團老板葉茂西收購英國螺旋槳電視臺(Propeller TV);松聯國際傳媒和天星傳媒聯合購得美國洛杉磯天下衛視華語電視臺; 2009年9月,一個由中國民間資本打造的國際媒體“藍海電視臺”在紐約落地開播。 第五,互聯網媒體正在依托新產品強力走出去。 目前,微信作為世界級的應用,已經登陸香港、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移動應用商店,海外用戶近2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