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邀請知名傳媒人士走進課堂 在郭小良看來,能不能請到在傳媒領域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士來講課,并與學生探討、分享實際案例,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相較于理論功底深厚的授課老師,前來講座的傳媒界人士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擁有更豐富的實踐經驗,能結合最前沿的新聞實踐帶給學生一道饕餮大餐”。 國內一流院校的新聞學院基本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邀請國內外知名傳媒人士來學院做講座是常有的事情。“這一方面得益于很多成功的傳媒人士本身就是人大校友,另一方面則是一流新聞院校的老師擁有豐富的人脈關系,比較容易邀請到一些成功人士走進課堂。”張冰清解釋道。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個星期一的中午都有固定的“Monday.Come”講座,學生可提前在網上報名,只需繳納10元餐費,就可一邊享用三明治和飲料,一邊傾聽由高校學者、資深媒體人發起的時事熱點講座,并在自由討論環節提問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此外,香港中文大學每個學期還有以人文社科話題為主的“博群講座”,邀請白先勇、許鞍華、林夕等社會知名人士講述各自領域的事情,對全校學生開放報名。 進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主頁,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各類學術講座信息,其中不乏知名媒體人與學者的講座,例如最近就有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傳播科學系教授雷歐·梵·奧登霍夫、央視著名主持人柴璐等應邀開講,資源非常豐富。 實踐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對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講,新聞實踐的重要性無須多言。不論是海外還是國內,也不論是一流院校還是普通院校,從課程設計到考核,實踐都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中英文刊物,《大學線》《Varsity》每學期要刊出兩期,所有文章從策劃、采訪到寫作、編輯均由學生獨立完成。到了三年級上學期,學生仍要完成刊物制作任務,但職責轉變為編輯——指導和協助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們完成選題報道,并進行排版設計。“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內,我們始終在新聞報道的各項環節學習、實踐,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新聞采訪、寫作、編輯、攝影(像)和剪輯技巧,在踏出校園之前就體驗到身為媒體從業者的滋味。”關之燁總結道。 到了三年級的暑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還要為學生安排去校外實習的機會,實習機構包括《明報》《亞洲周刊》《文匯報》和香港無線電視TVB、香港鳳凰衛視總部以及一些廣告公司和唱片公司。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挑選幾個實習機構報給學院,學院根據選擇次序和學業成績推薦學生參加實習機構組織的筆試及面試,獲得認可的學生既可以連續實習2~3個月,亦可以在實習結束后轉為兼職,甚至畢業后留下工作。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培養計劃與要求,學生在本科期間至少要有半年的實習經歷。不過,得益于身處首都的區位優勢,再加上學院層面、教師個人與各大知名媒體的良好關系,找到一個好的實習機會對于這里的學生并不難。 為適應當今媒體高度融合與發展的大趨勢,中國人民大學近年來特意開設了跨媒體專業課。“修這門課的學生要和師兄師姐組成跨媒體小組,完成一份報紙和一個視頻播報;然后選擇由不同老師開設的工作坊,包括深度報道、視覺報道等;最后獨立完成一個跨媒體作品并參與評比——可以說,實踐貫穿了整門課的教學和考核。”張冰清說。 延安大學的新聞專業對學生也有實習要求。據郭小良介紹,本科生的第四學年并不設置校內課程,而是把這半年的時間留給學生去社會媒體中實踐。此外,還會鼓勵學生在寒暑假期間自己外出尋找實踐機會。“由于學習所在地只是個市級城市,媒體資源有限,所以很多同學會選擇回到家鄉所在地的媒體實習。”該校學生何斯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