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 要:深度報道,按照《新聞學大詞典》的解釋,就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的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目前,深度報道已經成為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的重要新聞報道形式。然而,自媒體時代,微博以其短小精悍的語言已經成為了重要的信息發布平臺。傳統媒體也開始順應趨勢紛紛加入了微博發布的行列,所以將微博發布與深度報道相結合成為了目前深度報道新趨勢。本文擬從微博與深度報道的互補性,如何利用微博進行深度報道兩個方面試分析如何發揮微博優勢進行深度報道。 關鍵詞:微博;深度報道;互補性 一、微博與深度報道的互補性 (一)信息碎片化與整合性 信息碎片化,是微博的一個重要特性。微博是一種新型的交流方式,具有“簡、短、快”的特點,呈現出多元化、碎片化的趨勢[1]。每條微博文本被限定在140個字符以內,因此微博內容大多是不成系統的瑣碎信息,既有生活中的嘮叨、抱怨也有對人和事的感慨和抒懷。再加上微博手機客戶端的出現,使微博發布更加快捷簡單,極大地促使微博信息量增長。這種信息量的增長一方面導致了無用信息的泛濫,很多信息根本不具備微博的4A元素,即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2],人們在海量信息面前很難篩選出有價值內容。另一方面,信息量增長也改變受眾信息接收習慣,造成受眾“淺閱讀”習慣養成。同時,微博碎片化特性也使微博管理員進行議程設置難度大大增加,傳統的議程設置手段已經無法有效地引導整合信息。 公眾對微博的喜愛,并不代表公眾不需要深入全面的報道。公眾對信息的需求不僅僅是及時,也需要深度。深度報道對信息的整合性很好的彌補了微博信息碎片化的弊端。尤其在一些重大事件報道上,大多數公眾并非信息的發布者,更多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角色。因此,這些受眾并不滿足于獲取簡單的信息片段,而是需要權威媒體及時進行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對事件的發生發展、意義影響進行全面深入剖析。微博信息碎片化特性使它無法全面深入傳遞信息。即使人們連續發布微博用“微博直播”的方式來彌補信息碎片化缺陷,但70字內容限制依舊難以酣暢淋漓表達見解和看法,甚至容易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化結論。在這種矛盾下,探索出一條利用微博進行深度報道的方式,既可以消減信息碎片化帶來的問題,也可以使深度報道得到最大的社會效果。須知,深度報道并非專屬于傳統媒體,深度報道也不等于長篇大論。 (二)“去中心化”與權威性 微博觸發了公共輿論場生成,每個人由過去的受者變成傳者,每個公眾都可以在微博上針對某事某人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因此,微博具有很強的個人觀點性,微博中“去中心化”特點越來越突出。 在精英集團把持傳統媒體話語權的當下,作為自媒體的微博充分滿足了公眾的愿望表達。話語權不再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每個網民都有公開發表見解的機會。因此,微博成為草根階層展示自己的舞臺,在評論和轉發中表達自己的意見傾向,形成強大的輿論合力。在微博上只要觀點夠新、夠獨特,不管是一個詞還是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微博熱議的話題,獲得極高的關注度。但是,由于受知識水平、認知能力、信息量獲取等條件所限,草根階層的參與往往帶有盲從性。從眾心理和群體壓力造成網民喪失思考判斷的意識和能力,只是用直觀感覺和感受來評判是非。因此,即使微博存在著一定的“自凈”能力,有著還原真相的可能,但是,這種聚合產生的消息并不能讓公眾完全的信服,在遇到重大的事件和大討論時,人們還是希望“中心”的回歸,從而獲得最權威的信息發布和報道,這個時候深度報道的權威性優勢便顯露無疑。 深度報道具有權威性,主要體現在它對事件真相的還原以及對社會意義的探索兩個方面。首先,深度報道通過深入調查,細致分析判斷探索真相,為廣大受眾呈現出一篇全面、客觀、真實、深入的調查報道,起到了摒棄信息死角,平息爭論,引導輿論的積極作用。其次,通過深度報道的解釋、揭露、警示、預測等功能,深度報道能夠以小見大對社會或制度進行反思,讓人們看到個案背后存在的普遍性和深層原因,體現普遍的社會訴求,正確引導輿論。 綜上所述,深度報道的整合性和權威性與當前強大的媒體“碎片化”和“去中心化”趨勢進行著積極的抗衡。在微博這一新媒體中,深度報道依然要保持著完整、獨立、理性的姿態,冷靜地與消費主義和娛樂化劃清界限,維護著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實現著意義生成的媒介訴求[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