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二、利用微博如何進行深度報道 新媒體微博“短小精悍”的特點和深度報道的全面細致是相悖的,看似無法相容。但是,通過技術層面、內容層面的一些方法,可以探索出一條利用微博發布深度報道的途徑。 (一)技術層面:微博附加功能的運用 微博除了可以發布和獲取信息外,還有許多附加功能輔助信息發布,使微博可以規避因信息發布字數限制帶來的深度報道難的問題。 1.運用超鏈接功能和圖片上傳功能 (1)超連接功能。所謂的超鏈接是指從一個網頁指向一個目標的連接關系,當瀏覽者單擊已經鏈接的文字或圖片后,鏈接目標將顯示在瀏覽器上,并且根據目標的類型來打開或運行[4]。利用超鏈接功能發布深度報道是如今許多開設微博的傳統媒體進行深度報道發布最常用的手段。一種方式是發布者在自己開設的微博中發布題目和內容簡介,并附上文章在官方網站所在位置的超鏈接網址,對這一報道感興趣的受眾便可以利用超鏈接進入官網閱讀全文。在新浪微博上,人民網、中國新聞網、南方周末等傳統媒體微博都用這一方式發布深度報道。另一種方式便是博客內容微博同步發布功能。對于已開設博客的用戶,利用自身博客與微博之間存在的同步功能,可以使發布在博客上的內容同步發送到微博之中。博客微博同步發布的手段也是利用了超鏈接的功能,許多學者、評論家利用同步發布的形式將自己的評論報道發布到微博上。 (2)圖片上傳功能。微博深度報道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圖片上傳的方式。將深度報道的全部能容以圖片的格式保存下來,通過微博信息發布中的圖片上傳功能將全部內容完整的發布在微博上。想要閱讀全文的網民只許點開圖片,無需跳轉頁面,便可以閱讀全文,這是目前閱讀者閱讀長篇內容最便捷的方式之一,許多微博用戶都利用這一功能進行長篇內容的發布,而深度報道發布自然也在其中。 2.微刊的產生和推廣 微刊,是新浪微博推出的可以自由的編輯許多意思的內容來吸引更多讀者的一本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刊物[3]。微刊的產生使許多人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制作發布各種內容的電子書。發布者通過微刊,將眾多報道內容匯總成集,制作成電子刊物發布。因此,傳統媒體和各大權威機構也可以利用微刊進行深度報道的發布,它的產生使深度報道有了更廣闊更全面的展示平臺,也使深度報道可以擁有一個穩定的關注群,在不斷增加的用戶訂閱量中擴大著深度報道的影響力。因此,筆者認為微刊的出現和發展在一定出程度上使得微博進行深度報道形成品牌和固定的影響力,有利于深度報道在微博上順利開展。 (二)內容層面:要做到兩個克服 微博與深度報道相結合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上,也要在內容層面上下功夫。要想做到兩者內容上的契合,需要首先克服泛化報道和淺閱讀習慣。 1.克服泛化報道 只注重在技術層面上使深度報道與微博相結合是遠遠不夠的。過度的超鏈接功能會使深度報道顯得枝蔓、無中心,無序堆砌的數據和背景資料很容易讓深度報道變成“泛化報道”[5],造成報道內容的偏離和無序。很多深度報道在寫作過程中由于議題不明,指向不明甚至作者傾向性等原因,出現了陳述的內容主觀片面,與寫作本意相違背的情況。這種信息一經發布,很容易在微博上引起“蝴蝶效應”,造成輿論的偏離和對立。因此,在微博上發布深度報道的過程中要克服“泛化報道”,做到重點突出,減少無用的背景和數據堆砌,客觀準確,一針見血的挖掘根源和問題,以此避免公眾輿論產生偏離。 2.克服“淺閱讀”習慣,做到深度報道“淺度化” 微博信息的“碎片化”造就了“淺閱讀”時代來臨,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呈現碎片化、快速化特征。人們不再追求大而全的內容形式,而是對短小精悍的文章情有獨鐘。因此,“淺閱讀”時代要求微博在進行深度報道時,注意用觀點吸引受眾,做到深度報道的“淺度化”。 深度報道“淺度化”并非摒棄深度報道“深度”特性,而是強調選題要深入淺出,貼近受眾為第一要素;時效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追求原發原創;文本要思想優先,描述事件不崇拜細節,勇于亮明態度[5]。在進行深度報道時,要注意“文章在深不在長”,要從選題、時效等方面由淺入深,進行深度報道:首先,做到選題貼近時代特征,在微博上有很高的關注度。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不能被網絡上多如牛毛的線索牽著鼻子走[5]。其次,重視在時效上做到準確及時。注重實效性和新鮮性,要滿足公眾先睹為快的欲望。為深度報道搶受眾,將微博作為深度報道的前哨陣地和輿論反饋平臺。要在第一時間進行判斷和調查,優先發布觀點和態度,將原發原創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使得深度報道既有深度又兼顧了時效性的特性。 三、結 語 綜上所述,在自媒體時代,將微博與深度報道緊密結合,利用微博進行深度報道在克服微博信息碎片化以及微博“去中心化”等方面有著很積極作用,為傳統媒體提供了很好的探索渠道和開拓途徑。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深度報道要注重在微博技術和內容上下功夫。同時,還要注意利用微博進行深度報道也要遵循適度原則,不能與國家制定的關于互聯網安全的法律法規相沖突,遵守法律法規與職業道德規范,將微博與深度報道真正全面、有效的統一起來,在微博問政、權威發布等方面發揮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向春香,陶紅.微博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對“中心”的消解及其問題探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2] 穆榮均.blog and micro-blogging[EB/OL].http://dev.fanfou.com/wp-content/uploads/2007/09/microblogging.pdf,2008-06-19. [3] 董媛媛.深度報道的當代審視[D].復旦大學,2009. [4] 新浪微刊[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184485.htm. [5] 王海濤.深度報道“淺度化”嬗變[J].青年記者,20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