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王廷芳告訴郭沫若,黎丁沒有來,郭沫若不相信,以為是秘書擋駕。王廷芳只好再三說明:“他真的沒有來,隔些天你身體好一點,我打電話去找他來。” 誰能料到,兩天之后,黎丁沒有等到王廷芳的電話,卻聽到了老人逝世的噩耗。黎丁立時熱淚橫流,他為郭沫若在病危之際還想念自己而感動,他為自己未能在郭沫若去世前與之見最后一面而遺憾。 一位編輯和一位大作家之間能建立如此深厚的情誼,這在中國編輯史上恐怕也是罕見的吧。 黎丁的前半生歷經坎坷,他初小沒有讀完,只讀了半年初中,就過早地踏入社會,做過海味店的學徒、油漆工人,還當過“皮包”出版社的“老板”。 黎丁靠刻苦努力,自學成才。青年時代,他就出版了散文集《故人》和雜文集《怒向集》。我有幸在中國社科院圖書館借到了這兩本書,他的散文優美動情,雜文精練犀利,正義氣概洋溢于字里行間。 可惜,新中國成立后的肅反運動,黎丁因與“胡風分子”有書信往來,被隔離審查一年有余。 這場審查使黎丁驚恐萬分,也挫傷了他的銳氣,抑制了他的才氣。從此,黎丁很少撰文,甘心為作家“作嫁衣裳”。 我們與黎丁共事了四分之一世紀,一談起來,最佩服他兩點。一是他的交際能力、活動能力;二是他的無私奉獻精神。 無論作家、科學家,還是將軍、部長、勞模。黎丁都能結為朋友,登堂入室,親如家人,沒人會把他拒之門外。 黎丁不善言辭,操一口濃重福建鄉音的普通話,嗚嚕嗚嚕的,不易讓人聽懂,卻能結交上千個各界朋友。他靠的是一顆真誠的心。他全心全意為作者服務的精神,他為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望塵莫及。 黎丁認識那么多名要,卻不攀龍附鳳;他認識那么多報刊編輯,卻不搞“交換稿件”,真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黎丁的晚年雖身居斗室,但心情樂觀,一年四季,晨泳不輟。酷夏,雨中暢游;嚴冬,破冰一躍,老人練就了一副硬朗的身子。他還不時出現在電視上,成為冬泳“明星”。象棋也下得很好,在首都新聞界老年組比賽中,黎丁進了前八,獲了獎。 文體活動之余,黎丁熱心收藏報刊的創刊號,迄今已達千余種。當然,文字資料工作他也沒有中斷,一本題為《他人筆下有黎丁》的貼報集,匯集了數十篇人們描繪黎丁形象的詩、文、畫和攝影。其中有郭沫若、茅盾、巴金、豐子愷、聶紺弩、沙汀等名家的手筆,也有像我這樣晚輩的小文。黎丁偶有閑暇,就信手翻翻,回憶舊情故誼,品味人間冷暖,怡然自得。 今年,黎丁先生已屆96高齡,愿他健康長壽,愿他一心為作者服務的精神后繼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