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記者:在普通人也有了話語陣地的“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如何體現? 翟惠生: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是什么,觀察和思考問題的深度可能就在什么層面——這個無可厚非,因為任何一個事物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在不同層面看,可能就會看到不同的真相。 有些新聞不到位或者片面、偏頗,核心問題就是發布者沒有想清楚、弄明白。我們提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核心是一定要對事物保持真實和客觀的認識,而且一定要全面、立體、歷史地透視問題,不能只看一個角度、一個層面。只有對政策、歷史、人文乃至為人處世有了深厚積累,才能養成這樣的政治素質。 真正從事媒體行業的專業人士在口頭輿論場中也應該發揮相應的作用,即身處主流輿論場,引導口頭輿論場。這個作用不是單向的教育和生硬的訓示,而是以文化人的思考角度和方式來理解問題,引導輿論,感化他人。 記者:在新媒體、自媒體和傳統媒體并存的局面下,您如何評價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和表現? 翟惠生:不可否認,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有一定影響。例如,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的廣告、發行收入均有所下降,不得不尋覓新的出路。但是,新出路不能以犧牲正確的新聞觀或新聞道德為代價。尤其是有償新聞行為,必須禁止,否則會損害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的公信力。 我們常說要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現新聞傳播的現代化是題中應有之義。不過,新聞傳播的現代化不是說采編用上了電腦、新聞上了網頁就叫現代化,那只是手段的現代化,關鍵是能否做到思維和能力的現代化。如果媒體人說的話、做的事違背了基本的新聞觀和職業道德,那么一定不是新聞文明現代化的表現。因此,我們整個新聞隊伍,無論是傳統媒體、自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以此共勉,努力提升自身的新聞修養。 記者:為了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更好地融合發展,新聞隊伍如何提升自身素質? 翟惠生:如何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新聞隊伍?我認為特別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高水平的新聞頭腦,這牽涉四個問題:第一是新聞觀問題,第二是道德問題,第三是作風問題,第四是勤奮問題。四個問題要一起抓,少了一個都不行。 比如說道德問題,客觀看待人事、與人為善、富有正義感、在大公面前少點私心——這些都是新聞記者所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普通人身上有了這些不足,影響也許不會很大,但若是一名記者,這些不足就會呈幾何級數被放大——因為他的報道會被廣泛傳播,尤其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更容易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 再比如勤奮問題,直接與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相關。毋庸置疑,專業能力是每個記者必須要擁有和不斷培養的。 提升新聞隊伍的水平,實現新聞傳播的現代化,既要有正面引導,也要有反面警示。正面案例是讓好記者講好故事,發好聲音,他們自身的體會就是一本教科書,同行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啟發。此外,違反職業道德的案例也要多講,讓大家引以為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新聞隊伍的引領也要具體,不能大而化之。 (光明網記者 鄭子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