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十佳風采 林忠:瞬間精彩 艱辛付出 從事新聞工作20年里,他始終沖在新聞攝影第一線,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認認真真、勤勤懇懇,高質量地完成各項新聞攝影任務。多年來,他有30篇獨立完成的新聞攝影作品榮獲中國地市報、省新聞獎,其中福建省新聞獎一等獎1件、二等獎4件、三等獎12件;中國地市報新聞獎銀獎2件、銅獎9件。 一、認真學習,增強新聞業務能力。政治理念、新聞理論是新聞工作的先導,是做好新聞攝影工作的基礎。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新聞業務素質,他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新聞理論,為在新聞實踐中堅持“三貼近”、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打下堅實基礎。 二、愛崗敬業,全力做好主題宣傳。閩南日報社芝山記者站主要負責漳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重大活動的新聞報道。作為芝山記者站首席攝影記者,20年來,他連續參加三次市黨代會、四屆十七次市“兩會”、十五屆的海峽兩岸花博會等重要采訪。每年的節假日,特別是春節和國慶節等大的節日,他總是無法像常人一樣好好休息。為了及時報道好市領導春節走訪慰問等活動,他連續多年沒在家里吃過一次安穩的年夜飯;平常雙休日,也很少有時間陪妻子和孩子,他從無怨言。 多年來,他圍繞市委、市政府各個階段的中心工作,深入企業、項目建設一線,以生動鮮活的新聞圖片,宣傳和報道“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建設海峽西岸港口大市、工業強市、生態名市”、“海西建設、漳州先行”、“實現千億百億目標”、“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戰役”等,及時傳達市委、市政府的聲音,激發廣大干部群眾投身海西建設的工作熱情。這幾年,漳州市“五大戰役”激戰正酣,他“五加二”、“白加黑”,既完成好各級領導到各地檢查工作拍攝任務,又主動到建設工地、生產車間采訪。古雷石化、福欣特鋼、聯盛紙業等省、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工地,經常有他忙碌的身影。2011年盛夏,他到被譽為“福建第一橋”的廈漳跨海大橋的建設工地采訪,為了更好地展現如火如荼的施工場面,他不顧危險爬上幾十米高的主塔拍攝;為了拍到更多素材,他頂著烈日,冒著酷暑,及時捕捉建設者們揮汗如雨、焊花四濺的動人場景。照片見報后,強烈的沖擊力激發了人們的建設熱情。 三、挑戰自我,勇于擔當重大任務。越是任務重、難度大的采訪,報社領導總是想到要讓這個讓人放心的記者上。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漳州、外國元首訪問漳州等向來都是報社的重頭戲,采訪拍攝的任務基本上都落在他的身上。他每次都能不負領導的重托與信任,以強烈的責任心和嫻熟的抓拍技巧,拍攝出一幅幅讓各級領導、來賓都滿意的新聞照片。 2010年春節前夕,他有幸作為漳州新聞界唯一獲得拍攝資格的記者,參與胡錦濤同志視察漳州的采訪工作。1999年,湯加國王陶法阿豪·圖普四世訪問漳州,這也是外國元首首次來漳。國王的禮賓車隊長達二、三十部,而采訪車被編在最末。這樣每到一處,車子尚未停穩,他立刻背著沉甸甸的攝影包,手握照相機,跳下車快步向前沖,汗流浹背地趕到現場抓拍。拍攝時,人高馬大的國王警衛時不時地對記者們推推擋擋,他只能用滿臉微笑和友好的手勢語言與他們溝通交流,取得信任與支持,出色地完成采訪任務。2006年,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到龍海馬崎村尋根謁祖。連氏宗親們不時眺望遠方,盼望著連戰早日到來。這時在馬崎連氏祖祠前,一位小女孩正從刻有大大“連”字的石碑后探出頭。他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瞬間,形成的攝影作品《翹首以盼》反映連氏宗親們對連戰先生期待之情和骨肉親情,榮獲第十三屆福建省新聞獎三等獎。2011年,他還出色完成了菲律賓總統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蒞漳謁祖的采訪任務。 四、不懼難險,一線采集精彩瞬間。他十分熱愛新聞攝影事業,為了完成好各項新聞采訪任務,始終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盡忠職守。為了選擇一個好的角度,為了有一個好場面,為了讓自己的新聞攝影作品具有更強的新聞性和視覺沖擊力,他迎難而上,不顧生命危險也要完成好采訪任務。 2006年,漳州遭遇強臺風襲擊,暴雨傾盆,大量房屋倒塌,災情十分嚴重。他迅速背上攝影包,披上雨衣,卷起褲管,投入到抗災搶險第一線。此時,超過11級的狂風怒吼著,特大暴雨狂泄,全身濕透的他,只顧著頻頻按下手中的相機快門,拍下一幅幅我市數十萬干部、群眾心連心,肩并肩、手拉手抗災救災動人場景。2001年,在拍攝法庭依法強制拆遷時,“釘子戶”點燃房中的汽油,汽油迅速燃燒,如果邊上的液化氣瓶爆炸,后果不堪設想。現場圍觀的群眾一片混亂,在場的幾名法官奮不顧身將木墻撬開,沖進火海,將驚惶失措的戶主救出,并送往醫院。隨后趕來的消防官兵將大火撲滅,并冒著生命危險將正在漏氣的液化氣瓶拎出進行處理。至始至終,他不顧自身安危,一直在現場抓拍。這瞬間的畫面化成的新聞作品《法庭依法強制拆“釘子戶”竟縱火抗法》榮獲第八屆福建省新聞獎三等獎。在2003年“非典”疫情嚴重時期,漳州的解放軍175醫院成為收治“非典”的定點醫院,醫院的43名醫務人員響應黨中央、中央軍委號召,毅然赴京決戰“非典”。在那段日子里,總往收治“非典”的定點醫院跑,親朋好友很不理解。但是為了展示新時代軍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的精神風貌,以及后方的戰友們和家屬們全力支持前方戰士抗擊“非典”的動人故事,他毫不畏懼。當在北京小湯山醫院奮戰55天,圓滿完成任務的43名175醫院醫務人員勝利歸來,抗“非典”的勇士與親人們,戰友們盡情地擁抱在一起,眼淚盡情地流出來,在現場的他及時按下快門,將一幅幅感人的畫面定格成新聞作品《勇士凱旋!》,該作品榮獲第十屆福建新聞獎二等獎。 從事新聞攝影20年來,他以出色的表現,得到歷任市委主要領導和報社領導的充分肯定,成為漳州市知名記者。1999年他榮獲漳州市首屆“十佳新聞工作者”稱號,并有8年在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考核中被評為優秀。多年的新聞歷練,他已鍛煉成長為閩南日報社攝影部副主任、芝山記者站首席攝影記者。他常說,是新聞工作給了我這一切,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做出更加出色的工作業績才能回報讀者的關心支持、回報領導和同事們的充分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