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十佳風采? 黃圣達:創新拓展 探路前沿 從業十多年來,黃圣達同志在“最嚴肅”的黨政報道和“最都市”的社會新聞領域“跨界”實踐,無論是做新聞還是帶隊伍,始終堅持“走轉改”和“三貼近”,努力打通“黨性”與“都市化”的“任督二脈”,在追求新聞可讀性與宣傳效果雙贏的道路上跋涉。 一、勇于創新,改進政務新聞報道 黃圣達一度同時肩負黨、政、軍、警、團等諸多口線的報道。在長達六年的時間里,他負責主跟市委書記,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創下了連續六年無出錯的紀錄。他的工作,獲得了兩任市委書記鄭立中、何立峰的高度肯定。 他堅持黨性原則,在“壽寧信訪局長下跪上訪”事件中,撰寫了新聞評論《尊重事實 尊重法律》,及時為公眾解疑釋惑,迅速平息了事態,獲得時任省委書記孫春蘭、省長蘇樹林高度評價,被視為近年來突發公共事件處置的一個典范。文章獲得2012年度福建新聞獎二等獎,時任市公安局長王小洪評價:“一篇評論可抵數百警察。” 他積極嘗試用“都市化”的眼光,改進政務新聞報道。2011年他主撰《六區區委書記平均年齡46.8歲》一文,分析了黨的干部年輕化、高學歷、接地氣的新趨勢,開了《廈門日報》政壇觀察類新聞先河,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二、積極求變,開辦個人新聞專欄 在報社領導的支持鼓勵下,黃圣達創辦了廈門日報社首批以記者名字命名的專欄之一——“圣達搜案”,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敘事風格,廣受讀者好評。 “搜案”在省內媒體中最先提出“外來務工人員第二代”的概念,市委政法委根據報道專門組織了對這個群體的調研;披露了隱藏在銀行“發卡大戰”背后的金融風險,市政府高度重視,專門召集金融管理部門商討對策……“小說化敘事”和“挖掘式報道”的架構,讓“搜案”既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又體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2006年,廈門日報社專門為黃圣達召開了一場“成長報告會”,這也是報社歷史上第三場個人成長報告會。 三、能打硬仗,善于組織新聞戰役 2010年起黃圣達調任社會新聞部首席記者。四年來,他帶領團隊打下了一場場硬仗。從殺警悍匪胡益華的落網,到“英雄三兄弟”見義勇為;從小鑫炫事件的追蹤,到為“血疑女孩”文青尋親……僅在去年,黃圣達和他的團隊就經歷了蘆山大地震、“5?16”暴雨襲城、臺灣南投地震、廈門BRT縱火案等一系列報道戰役,年輕的團隊承擔起急難險重的任務,堅持黨性原則,經受住嚴峻的考驗。 黃圣達在任期間,社會部榮獲了“福建省五四青年獎章”、“廈門市青年文明號”等榮譽。 四、拓展領域,豐富社會新聞品種 黃圣達帶領團隊不斷豐富新聞品種,拓展新聞報道領域。他牽頭撰寫了《三個出逃富豪的雙面人生》一文,開創了《廈門日報》“社會經濟新聞”的新格局。兩年來,社會部在金凌龍、璟成行倒閉等一系列重大經濟事件中快速反應、深入調查,撰寫了一系列有分量、有影響的報道。 關注醫食住行等民生新聞,做有深度、有角度、有溫度的社會新聞,黃圣達帶領團隊,不斷拓展新聞視角,關注邊緣領域,豐富社會新聞品類,滿足了讀者不同的閱讀需求。 五、創立品牌,實施欄目帶動戰略 面對激烈的新聞競爭,廈門日報社實施欄目帶動戰略,打造新聞精品。 現場新聞是報紙的生命所在。黃圣達和他的團隊成功推出“搜視”欄目。“有圖有真相”的現場還原式報道,成為廣大讀者喜聞樂見的閱讀方式,在淺閱讀時代搶占了新聞制高點。 深度報道是報紙高度與厚度的集中體現。黃圣達帶隊傾力打造“新聞縱深”、“深度調查”欄目,在尋找新聞“第二落點”、挖掘新聞背后故事、探尋事件內在聯系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業內廣受好評。 面對紛紛擾擾的網絡流言,社會部開辦了“記者求證”欄目,幫助市民撥開迷霧、明辨是非。“人物”、“背影”、“都市潮人”……年輕的團隊不斷推出嶄新的新聞產品,為報紙提供新鮮元素。 六、情系大眾,凸顯新聞人文關懷 情系大眾,凸顯新聞人文關懷,是黃圣達恪守的準則。 在為被綁架遇難的小鑫炫痛惜的同時,黃圣達恪守新聞倫理道德,不盲目追求吸引眼球。特別是以《如果能夠換回他的生命 我們情愿一切新聞歸零》為題的報道,傳遞了人文關懷,贏得了讀者和同行的尊重,獲得了2012年度福建新聞獎一等獎。 黃圣達帶領團隊熱心公益,為民解憂,先后發起了“為白血病患兒小謙謙尋找熊貓血”、“向五胞胎困難家庭獻愛心”、為“血疑女孩”文青尋親等一系列慈善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七、激濁揚清,發揮輿論監督功效 黃圣達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曾多次遭到不法分子威脅,甚至幾度遭到“法輪功”邪教組織恐嚇,揚言“你已經被列入海外明慧網惡人榜,若不悔改將對你和家人不利”。但是,他從未因此停止輿論監督、激濁揚清的腳步。 他和他的團隊克服重重阻力,完成了一系列影響較大的調查。包括中石油“山寨門”事件、中石化“搭售門”事件在內的一批重磅監督,引起了讀者廣泛關注,促成了相關單位的整改。特別是“山寨”鎮江陳醋系列調查,搗毀了“黑醋地下工廠-中間批發商-終端銷售市場”一條龍產銷體系,數萬瓶已流入或即將流入市場的黑醋被截獲。與此同時,社會部麾下的“監督在線”欄目繼續發揮輿論監督“尖刀”作用,捧回了福建省新聞名專欄的“金杯”。 八、緊盯前沿,做新媒體的探路者 進入互聯網時代,新聞的生產流程和傳播流程正在產生深遠的變化。黃圣達和他的團隊始終緊盯前沿,努力做新媒體的探路者和“報網融合”的實踐者。 他主動請纓,創辦廈門日報社微博工作室,開設《廈門日報》官方微博。僅用半年時間,《廈門日報》官方微博就成長為廈門平面媒體影響力最大的官博之一,以“新聞發布最及時、報料平臺最完善、投訴求助最有效、互動活動最給力”廣受網友好評。他還倡導設立《廈門日報》官方微信,并參與了微信推出前期的調研與籌備工作。 把握網絡時代的脈搏,目的是更好地服務黨的新聞事業。利用微博與微信,黃圣達和他的團隊密切監控網絡信息,從中獲取了一批優質新聞線索、發展了一批金牌報料人。同時,他們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推送信息,進一步增強了新聞報道的社會影響力,為黨委和政府開拓了發聲渠道和網絡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