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 要:微博具有天然的“亞文化”環境,這對微博信息傳播有一定的影響。社會認同理論是研究社會群體間關系的重要理論,是有關個體在社會中定義自己、判斷自己與群體的關系、從而做出行為選擇的理論。人們通過社會分類、比較、認同和積極區分實現社會認同,而微博中,用戶圍觀信息、轉發信息、發布信息由分別對應了社會認同的基本過程。從社會認同理論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對微博中用戶的信息傳播行為有新的認識。 關鍵詞:亞文化;信息傳播;社會認同 微博中一直被視為經典的“雞湯”段子,近期卻成為了網民們的調侃對象。“只要是石頭,到哪都不會發光”、“又一天過去了。今天過得怎樣,夢想是不是更遠了?”……人們在玩笑調侃中熱情地分享各種相似的“反雞湯”段子。這些段子大多由經典的“雞湯”改造而來,但比原來的“雞湯”更加精辟、有趣,而且更讓人覺得貼近現實。就是這樣,“反雞湯”段子一度成為了微博中熱門話題。根據新浪微博的話題統計,共有43萬人參與了“反雞湯”段子的話題。“反雞湯”段子的流行與微博自身的亞文化環境息息相關。在微博環境下,人人都有“麥克風”,這就為非主流的亞文化的誕生和傳播創造了土壤。本文試從社會認同理論角度分析,微博的亞文化環境對用戶傳播信息的影響。 一、微博具有天然的“亞文化”環境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亞文化”是指區別于占主導地位的文化,這種文化包括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文化要素和生活方式。“亞文化群”是指處于非主流的、從屬的社會地位上的一群人,他們有著區別于主流群體的諸多明顯特征(如偏理性、邊緣性甚至挑戰性)以及特殊生活方式。概括的說,“亞文化”就是指社會階層結構框架里不斷出現的、帶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戰性的新型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 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社會就具有濃厚的“亞文化”特征。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傳統媒體在民眾利益訴求和話語表達上表現出“缺位”的狀態,人們的不滿情緒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有效紓解,進而變成了“信息無奈”甚至是“政治弱勢”。而微博的出現恰好為這種不滿情緒的表達提供了“借機發泄”的平臺。那些有著“相對剝奪感”的人們,利用微博即時性、互動性強的特點,在抵制“剝奪感”的共同基礎上形成了新的社區。因此,微博具有天然的亞文化特性,而微博上信息的傳播相應地顯示出這樣的特性。 微博的“亞文化”具體表現之一在于原創性流行詞匯的傳播。2013年,“我伙呆”、“喜大普奔”、“內什么”、“臣妾做不到”等網絡流行語,寄托著網民們傳播另類文化、形成小圈群體、引起大眾關注的渴望。這些流行語大多為網友原創,通過與一些特殊事件的結合、在微博上流行,表達著網絡“草根”階級對非主流文化的追捧。這些詞語不光在微博、貼吧中出現,就連在報紙、雜志、電視節目中也開始頻繁使用。網絡原創的、非主流式的流行語的傳播,證明了微博具有天然的“亞文化”的特征。此外,個人微博、個人主頁的流行也是微博“亞文化”的表現。微博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主頁,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個性來裝扮主頁、發布狀態、上傳照片、轉發評論,同時關注著他人。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網友們通過犀利的言語標新立異,爭當“意見領袖”,并借助就轉發次數、評論跟帖來或者別人的評價。人們積極經營著自己的“個人主頁”,通過“發感想”、“曬幸福”、“求點贊”的方式彰顯著自己的個性。這種“個人主頁”、“個人微博”引發個性的張揚也是微博“亞文化”的表現。 二、社會認同理論 微博的發展打破了現實生活中的時空差距,使人們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和個人獨立性同時得到加強。但隨之而來的后果就是網絡社會的認同問題。 學者泰費爾等人認為,社會認同是一個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來自于個人對自己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的認識[2]。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認同,會產生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個體通過實現或維持積極的社會認同來提高自尊,積極地自尊來自于內群體與相關的外群體的有利比較[3]。社會認同由三個基本歷程組成:類化、認同和比較。類化是指人們將自己編入某一社群;認同是認為自己擁有該社群成員的普遍特征;比較是評價自己認同的社群相對于其他社群的優劣、地位和聲譽。人們通過這一過程提高自己的身價和自尊[4]。本文認為,此理論也適用于網絡社會中的認同問題。網絡構建了一個虛擬社會,其中的成員不能有效定義自己的身份,因而人們依賴于社會對某些網絡組織(或稱“群”)的觀點來定義自己,以及與外界的關系[5]。因此,社會認同理論有助于解釋網絡信息傳播的心理機制。 三、社會認同理論下微博用戶的信息轉發行為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談到:“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從而能最終控制文化。[6]”微博——這個具有天然“亞文化”環境和反主流特征的網絡社會,對“亞文化”信息具有明顯的偏好傾向,在社會認同理論的作用下,這種“亞文化”環境對用戶轉發信息的行為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圍觀“亞文化”信息——進行社會比較、分類的過程 網絡圍觀是一種特殊的輿論監督形式。在微博這個特定的信息場域里,人們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并與其他對此話題感興趣的人們共同形成集群聲勢,這就是網絡圍觀現象。從社會認同理論的角度來看,圍觀信息正是人們對各種信息進行比較、分類、挑選自己所要歸屬的“群體”的過程。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社會比較、分類是個體根據自己關于社會的認知對社會現象和事物進行比較與分類的心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不但會形成他群體、我群體的認識,也會形成對我群體的認同與積極評價、他群體的消極評價。泰納提出的“自我歸類理論”,也認為人們會自動地將事物分門別類,將他自動地區分為內外群體,并將自我也納入這一類別中[7]。微博上,各型各色的話題、討論小組、討論群、同城活動應接不暇,在海量信息當中,人們經常會挑選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加入話題的討論,與其他參與討論的人們共同形成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既有和自己相同立場和觀點的人,也有和自己有相同興趣點的人,由此人們找到了“心靈上的歸屬”。然而,微博中的熱門話題就有明顯的“非主流特征”,比如2014年5月11日的十個微博熱門話題中,就包含五個“非主流話題”,分別是“自己的第一個網名”、“閨蜜如何搶走我的男朋友”、“老媽口頭禪”、“吐槽飛機餐”、“隨手拍嘟嘟嘴”[8]……在這種“亞文化”環境中,人們參與的話題也往往呈現“亞文化”特征,這對人們在微博上轉發信息、發布信息都有一定的影響。 (二)轉發“亞文化”信息——獲得社會認同的需要 社會認同是指個體或群體對各種社會現象、文化、群體的認識,以及在這些認識和自我認同的基礎上將自己劃歸為某一群體,并對所歸屬的群體產生認同的過程。泰費爾認為,社會認同源于群體成員身份的認同,并源自特定的知識體系及其價值和情感。由分析可知,社會認同除上述因素之外,還受個體所處環境的影響。在微博中,用戶所轉發的信息對用戶來說是一種標簽的功能。通過對信息的圍觀,用戶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進行轉發。這個“轉發”的行為,暗含著用戶證明自己歸屬于某一群體、具有該群體其他成員同樣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觀的心理動因。這種行為是人們在微博中定義自己身份、認同歸屬“群體”的表現。影響人們“轉發”信息行為的,正是人們自身的經驗、知識系統。 微博具有天然的“亞文化”環境,用戶對“非主流”信息的轉發,是用戶參與社會認同的需要。這就體現在一些名人參與網民的“非主流”話題的討論使得自己粉絲增加。例如,@模特張亮在微博上轉發了大家對“張亮是男神”話題的信息,并表達了自己不是男神,一切都歸功于老婆的付出。這使得人們對其好感度提高,同時也是張亮粉絲快速增加、得到粉絲支持的原因之一。 (三)發布“亞文化”信息——內群體的強化和自尊假設 “自我歸類理論”認為,個體會自動地將他人進行內群體或外群體劃分,并將自我納入這種分類,符合內群體特征的將被賦予自我,實現自我定位的過程。這種內群體的強化作用使得個體擁有不斷鞏固的歸屬感和定位感,促進了網絡信息的轉發[5]。社會認同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積極區分”。人們通過積極區分來獲得評價性的積極社會認同,積極區分是為滿足個體獲得積極自尊的需要[3]。 用戶在發微博的時候,熱衷于使用流行的網絡語言,發表與熱門話題相關的評論,這就是個人實現自我“內群體強化”的過程。而微博的“亞文化”環境,使得“內群體強化”呈現“亞文化”和非主流的特征。發布迎合微博“亞文化”語境的信息,是個體融入群體、實現內群體強化需要。此外,轉發微博熱門的非主流信息也是人們實現積極區分、增強自尊的需要。通過使用流行語、對熱門的、娛樂信息的轉發,個體會獲得一種來自群體的積極效應,如認為自己“屬于時尚人群中的一個”、“屬于具有敏銳洞察力人群中的一個”等等。因此,微博用戶發布信息,在社會認同理論的角度來看,是內群體強化、通過積極區分提升自尊的需要。 四、結 語 微博具有天然的“亞文化”環境,從社會認同理論的角度來看,對微博的信息傳播有一定的影響。用戶通過對微博信息的圍觀、轉發和發布,融入微博這一大的信息場域,同時也實現著自我定位與自尊實現。這也解釋了當前微博主要傳播的信息具有娛樂性、非主流性甚至是“非理性”的特征。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 參考文獻: [1] 孟登迎.亞文化概念形成史淺析[J].外國文學,2008(6). [2] Henri Taifel, “Social categorization. English ms of la categorization sociale”, Psychologie Sociale, ed. S. Moscovici. [3] 張瑩瑞,左斌.社會認同理論以及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3). [4] 武小慶.社會認同理論視角下的網民群體——以“被XX”為例[J].外國文學,2012(12). [5] 竇東徽,劉肖岑.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網絡迷因[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6]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 石德生.社會心理學視域中的“社會認同”[J].攀登(雙月刊),2010(29). [8] 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EB/OL].http://hot.weibo.com/?leftnav =1&wvr=5&type=official&set=3,2014-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