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從被當成“神經病”,到玩上新媒體 謝巖1983年出生于北京,他剛出生那會兒,戲曲曲藝還處在“好時代”,當人們看著孩童像模像樣地咿呀說著,會覺得這是個學有所長的孩子。“我從小就喜歡這個?!敝x巖說。 90年代末,謝巖進入北京工業大學讀書,戲曲曲藝的黃金年代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遠去,“那個時候是咱們戲曲曲藝最悲慘的一個時期。如果我在宿舍聽相聲,別人會覺得這人有神經病。別說戲曲了,當時連相聲都是那種狀態?!?/p> 當時,以北京曲藝團為代表的一大批藝術院團紛紛改制,許多演員面臨分流的境地?!澳菚r候缺乏傳播的媒介,想聽的人沒有地方聽,電視上不播,劇場里也沒有,網絡還沒有流行起來?!敝x巖回憶說。 為了傳播這門傳統藝術,他在大學組織創辦了戲曲曲藝協會,但那時候大學生已經開始感受到新興互聯網的誘惑,“當時的大學生一進學校就想著攢錢先買臺電腦,玩網絡游戲、看美國大片。” 從那時起,謝巖就萌生了用互聯網傳播傳統文化的想法。畢業以后,他做了許多嘗試,開辦北方曲藝網,做曲藝的開心網、淘寶網,有成功也有夭折。 經過這么些年“折騰”,年齡不大的謝巖成了戲曲曲藝圈的名人。很多老藝術家、資深票友都愿意把他當成朋友,他組織的演出,很多國寶級的演員隨叫隨到。他用自己置辦的設備,為很多老藝術家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戲曲對于大眾:隔著一扇虛掩的門 “李元霸勾黑金象形鳥臉,以對比新鮮的黑白色條勾勒出一幅尖嘴猴腮之相;印堂、兩頰分畫三處圓光,應‘天、地、人三才’之說。”這是“戲曲曲藝兩門抱”的微信公眾號上最新推送的臉譜研究,也是謝巖最近正在做的事兒。 公眾號推出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收獲近萬名粉絲,讓人吃驚:小眾的傳統藝術啥時候這么火了? “首先要去適應大家熟知和喜愛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其二傳播的內容還是要專業化、有深度,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人。”對于傳統文化怎么傳播,謝巖有自己的一套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解。 “戲曲曲藝兩門抱”微信公眾號背后,并非常人想象中的三兩中老年戲曲資深票友,而是一群自小就對戲曲著迷的八零九零后。 “現在微信的團隊有10個人啦?!敝x巖一說起自己的團隊就特別樂呵和滿足,“你別看他們年齡都不大,都是打小就喜歡這個,有人專門研究京劇老照片,有人研究京劇老唱片,手中都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各自都有擅長的研究領域?!?/p>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必須有贏利點才有可持續性?!笔欠衲艽龠M藝術發展、進行市場探索和推動行業前進,是謝巖心目中是否有意義的三個標準。無論做網絡電臺節目還是全國相聲小劇場,謝巖都堅持要盈利、可持續。 “現在和年輕人介紹傳統文化,如果老唱特別老的故事,就不利于被接受?!敝x巖說,“就像評書‘海賊王’一樣,要留存下來的是藝術形式,內容是次要的。一定要突破傳統的觀念,形式才是藝術的精髓?!保ㄍ跎荷?、顧雪琪對此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