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華網北京8月15日電(記者宋玉萌 苑蘇文)“智障少年本領強,橡膠的胳膊能伸長,草帽之約心頭記,立志要當海賊王!”“啪”一聲醒木響,“今天給您說這么一段評書,叫做:海賊王。”你沒聽錯,這是評書版“海賊王”的開頭。
一說起評書,許多人會想起單田芳、田連元,想起父輩錄音機里伴隨童年的《水滸傳》《岳飛傳》。但有這么一群小伙伴,琢磨著把動漫“海賊王”也編成了評書。
作為評書版《海賊王》的幕后策劃,“80后”的謝巖留著極短的板寸,外形頗似郭德綱,他聲音洪亮,說起話來頗有相聲演員“起范兒”的勁頭。在老北京胡同里一所教外國人中國傳統文化的學校里,擔任曲藝老師的謝巖講述了他和小伙伴一起把“海賊王”改編成評書,以及這些年想盡辦法傳播戲曲曲藝的事兒。
評書海賊王、相聲說新聞、線下傳藝一起來
謝巖有一陣兒一直琢磨著怎么把“七龍珠”改編成評書。在一次搞線下活動時,一個80后票友朋友跟他商量:“你說咱們先做個評書‘海賊王’怎么樣?”哥倆兒一拍即合,一出即火。這個票友就是因為說評書“海賊王”出名還上了電視的張準。
評書“海賊王”在考拉電臺社區一經推出便引發無數“圍觀”。大家都覺得這種新形式“太好玩了”。有網友留言:“從來沒想過評書還可以說這個。”在考拉電臺上,評書《海賊王》的點播量已達幾十萬次。不斷有人在微博、微信上問,“海賊王什么時候更新啊?”
有了動漫評書的成功,謝巖又做了“相聲說新聞”、考拉電臺節目“全國相聲小劇場聯播”等好玩的項目,都受到了觀眾的歡迎。除了線上項目,他還組織發起了線下的傳習活動,開設京劇、昆曲、快板、京韻大鼓、單弦、京胡六門課,請業界資深老師和老藝術家來授課。
謝巖身上最新的標簽是北京集賢弘藝文化中心理事長,第一期集賢弘藝文化傳習活動大受歡迎。50多個學生里有十幾個都是90后,年紀最大的50歲,最小的才6歲。來學習的有酒店主管、跨國公司的高級經理,甚至還有舞蹈學院的老師和同仁堂的大夫。“我們馬上會辦第二期。”謝巖開心地說。
從被當成“神經病”,到玩上新媒體
謝巖1983年出生于北京,他剛出生那會兒,戲曲曲藝還處在“好時代”,當人們看著孩童像模像樣地咿呀說著,會覺得這是個學有所長的孩子。“我從小就喜歡這個。”謝巖說。
90年代末,謝巖進入北京工業大學讀書,戲曲曲藝的黃金年代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遠去,“那個時候是咱們戲曲曲藝最悲慘的一個時期。如果我在宿舍聽相聲,別人會覺得這人有神經病。別說戲曲了,當時連相聲都是那種狀態。”
當時,以北京曲藝團為代表的一大批藝術院團紛紛改制,許多演員面臨分流的境地。“那時候缺乏傳播的媒介,想聽的人沒有地方聽,電視上不播,劇場里也沒有,網絡還沒有流行起來。”謝巖回憶說。
為了傳播這門傳統藝術,他在大學組織創辦了戲曲曲藝協會,但那時候大學生已經開始感受到新興互聯網的誘惑,“當時的大學生一進學校就想著攢錢先買臺電腦,玩網絡游戲、看美國大片。”
從那時起,謝巖就萌生了用互聯網傳播傳統文化的想法。畢業以后,他做了許多嘗試,開辦北方曲藝網,做曲藝的開心網、淘寶網,有成功也有夭折。
經過這么些年“折騰”,年齡不大的謝巖成了戲曲曲藝圈的名人。很多老藝術家、資深票友都愿意把他當成朋友,他組織的演出,很多國寶級的演員隨叫隨到。他用自己置辦的設備,為很多老藝術家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戲曲對于大眾:隔著一扇虛掩的門
“李元霸勾黑金象形鳥臉,以對比新鮮的黑白色條勾勒出一幅尖嘴猴腮之相;印堂、兩頰分畫三處圓光,應‘天、地、人三才’之說。”這是“戲曲曲藝兩門抱”的微信公眾號上最新推送的臉譜研究,也是謝巖最近正在做的事兒。
公眾號推出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收獲近萬名粉絲,讓人吃驚:小眾的傳統藝術啥時候這么火了?
“首先要去適應大家熟知和喜愛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其二傳播的內容還是要專業化、有深度,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人。”對于傳統文化怎么傳播,謝巖有自己的一套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解。
“戲曲曲藝兩門抱”微信公眾號背后,并非常人想象中的三兩中老年戲曲資深票友,而是一群自小就對戲曲著迷的八零九零后。
“現在微信的團隊有10個人啦。”謝巖一說起自己的團隊就特別樂呵和滿足,“你別看他們年齡都不大,都是打小就喜歡這個,有人專門研究京劇老照片,有人研究京劇老唱片,手中都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各自都有擅長的研究領域。”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必須有贏利點才有可持續性。”是否能促進藝術發展、進行市場探索和推動行業前進,是謝巖心目中是否有意義的三個標準。無論做網絡電臺節目還是全國相聲小劇場,謝巖都堅持要盈利、可持續。
“現在和年輕人介紹傳統文化,如果老唱特別老的故事,就不利于被接受。”謝巖說,“就像評書‘海賊王’一樣,要留存下來的是藝術形式,內容是次要的。一定要突破傳統的觀念,形式才是藝術的精髓。”(王珊珊、顧雪琪對此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