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福建日報寧德記者站站長王國萍 大家好,承蒙省記協抬愛,讓我代表一線記者作發言。我愿意在這里講一個小故事,與新聞前輩和同仁們分享、共勉。 今年6月的一天,福建日報群工部接到投訴,一位老人在電話那端吼著說,“如果黨報也沒法解決,哪怕搭上這條老命,我也要到北京上訪。” 老人叫陸則建,76歲,家住三明梅列區。去年7月,他在離開屏南老家22年后回鄉祭祖,發現祖墳被刨。近一年過去了,案件一直沒有破,老人憤而上訪,舉報公安部門循私枉法,包庇嫌疑人。 7月9日,根據報社安排,我趕赴屏南雙溪鎮調查。這本是輿論監督報道,但采訪中的一個細節引起我的關注。派出所張所長搖頭感嘆說:“真服了這老人家,不光光四處上訪,還動不動就打電話到所里,一打就是半小時、一小時,真的挺影響所里日常工作?!?/p> 這句話,仿佛是一束光。讓我隱約看到了破題之道。 大大不妨想想,在實際生活中,哪怕是面對自己的父母,有幾人能經常忍耐一小時嘮叨?何況工作壓力極大的基層干警? 在詳細了解事件來龍去脈并查閱案件所有卷宗材料之后,我作出自己的基本判斷,警方在辦案過程中沒有明顯瑕疵,問題的癥結主要在老人,他的要求帶有過多主觀情緒色彩。 返回寧德,我將采訪調查情況向報社反饋,并讓接訪員確認老陸隔三差五打電話到派出所的事。老陸對接訪員說:“民警態度確實好,可破不了案有啥用?” 聽到這,我決定放棄輿論監督報道的角度,去挖掘公安民警和風細雨工作背后的故事,講講新警察故事,并由此促進事件的圓滿解決。 于是,我聯系張所長,講了四點看法: 第一,肯定他們一直以來對該案的付出與努力。第二,老人要求拘捕嫌疑人的訴求確實沒有法律依據,屬無理要求。第三,如果老人繼續上訪,既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也嚴重影響派出所工作。第四,報社方面愿意作一些努力,幫助化開老人的心結,不再提過分要求。 張所長立即表態,說只要老人回到屏南,一定盡全力協調,讓老人息訪、安享晚年。 8月29日,福建日報民生視點欄目刊發了《一個古稀老人的息訪故事》,講述了老人的上訪經歷,還有戲劇性的結局:由于屏南當地搞山地開發,地貌變化很大,老人時隔22年回鄉祭祖,居然認錯了祖墳,從頭到尾告的是“烏龍狀”。 文章透過雙溪派出所基層公安干警的新風貌,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看到了“文明、平等、公下、敬業、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在基層公安民警身體的體現,讓人倍感親切、備受鼓舞。 在我看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和引領全體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旗幟,也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美德的傳承與創新。中國記協發出《新聞工作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議書》,要求新聞工作者堅持擔道義、守良心、當示范、作榜樣。我想通過這個小故事,與在座的同仁分享,闡釋如何在新聞采訪報道中,通過一線記者的努力,真正踐行“落細、落小、落實”的要求,學習宣傳好、踐行引領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激發和凝聚正能量。 羅丹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為基層一線記者,只要堅持“三貼近”,踴躍參加“走轉改”活動,用心感受與尋找,就會發現許多普通人“平凡中的偉大”“平凡中的美”。他們,是舍生忘死的救災戰士,是孝老愛親的道德模范,是樂于奉獻的耄耋老人,是踐行大愛的骨干教師,是一心為民的基層村干。也可能,是你、是我…… 今年春天,習近平主席在出訪歐洲時說,“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由此可見,在實現和平崛起、和平發展、和諧世界偉大復興夢的過程中,既要向世界展示輸出高鐵、核電等新技術,也要向世界展示國人的新風貌,展示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粹的核心價值觀體系。當然,這需要時間,尤其需要新聞的宣傳和引領。 無數的點滴,方匯聚成浩流。讓我們立足新聞崗位,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細微處做起,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國夢砥礪前行! (作者系福建日報寧德記者站站長王國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