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 要: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中國南京舉行,青奧會是一個平臺,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做形象宣傳的契機,南京各媒體需要做好全面報道與宣傳的準備。青奧會是為青年人所設計的,因而也決定了南京媒體報道時應該遵循多樣化的原則。如今數字化轉型在迅速的發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的時候,更承載著數字化對它們的要求。要注重報網聯合互動,形成跨媒體聯盟。 關鍵詞:南京青奧會;媒體報道;數字化;跨媒體聯盟 一、事件概況 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The Youth Olympic Games,YOG),簡稱為青奧會。它是一項專為14歲至18歲青少年人設計的綜合運動會,揉和了體育、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內容,并將為推進這些領域與奧運會的共同發展而起著一個催化劑的作用。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2014年8月16日將在中國南京舉行[1]。 二、報道需求 1.數字化。數字化正在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媒介和社會發展中,數字化技術也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伴隨著數字化,所有的媒體都可以通過字節互相轉化,這使得它們擺脫了自身傳統傳送方式的限制”[2]。數字化技術在大眾傳播中,運用在很多的方面。數字媒體正在成為現代媒體的發展趨勢。在青奧會舉辦期間,各大媒體更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走上數字化報道之路。 2.活動定位與報道。定位決定展現方式。青奧會主要是針對14歲至18歲的青少年所舉辦的,這一活動的定位為青春活力,在這樣一個青年人的活動中,報道必然不能呈現嚴肅單板,媒體的報道盡可能要求多樣化方式呈現。受眾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費者,又是對信息、訊息、媒體乃至傳播者的最終檢驗者,是積極主動參與者和信息反饋的來源[3]。由于實際生活中所處社會地位,個人閱歷,文化修養,價值取向以及性格特征等的不同,使得其中每一個個體的個人需求,表現多元。青奧會是一個國際性的盛會,有來自全球全國各地的運動員和選手,也有很多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階層的受眾關注著青奧會的動向,媒體應該盡量滿足受眾對體育新聞的多種需求,利用現今的技術,呈現轉型,為各類讀者受眾提供全方位全覆蓋的報道,展現出專業性與活力。 三、青奧會報道:紙媒的報道特色與數字化需求 時代在發展,但傳統媒體沒有失去它所具有的優勢。在報道方面,它牢牢把握著首要信源,眾多來自傳統媒體的記者們都是在第一時間接近采訪源,獲得較為準確與牢靠的新聞來源。鑒于讀者需求的考慮,紙媒需要在青奧報道中進行改良傳播。對于青少年年齡階層的受眾,紙媒更需要注重外觀包裝,在版面設計中,更要展現活潑的一面,在讀圖時代,可以刊登大量的圖片,實現圖文并茂。同時可以開拓設計“青奧專版”,細分報紙版面欄目。可以設置一句話新聞欄目,將比賽的結果用特殊字體刊發,讓讀者一目了然。在主題方面,更迫切需要做的是找準適合的青奧選題。由選題入手,進行報道。在內容方面,紙媒要傳承它的本身特色與優勢,追求更專業化的報道。內容不僅要有比賽過程,也要涉及一些場外情況,更需要注重人文關懷。運動員的言行舉止、幕后花絮,除了比賽的內容,這些方面也是青年人所關注的。對比賽進行深度分析,也可以聘請體育業內人士或者前青奧會冠軍對比賽情況進行分析。在記者團配置方面,紙媒需要培養專業的采編人才。因為要報道來自世界各國運動員參加的比賽,青奧會對采編人員的要求較高,不僅需要有較強的文字功底,敬業精神和新聞,體育方面的專業知識,且需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大型傳媒集團在這方面更有力道能做到如此,加強對采編人員的培訓刻不容緩。在不同的場次也可以配備專門的記者,提高采寫效率和質量。 但數字新媒體時代的確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它不僅改變了傳統媒介賴以生存的經濟效益模式,而且對其生存優勢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面臨著發展的困境,傳統媒介不得不重新考慮如何利用數字技能進行革新與創造,以求走出更適應于時代步伐的生存之道。傳統的平面媒體已經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編輯處理,傳統報紙漸漸搬上網絡,形成網絡報紙。《揚子晚報》《金陵晚報》《現代快報》等報紙都已經有了報紙網絡版。現今,更需要注重的是與受眾的互動。傳統媒體可以相應的設置網民論壇,在青奧相關的稿件文字旁,附上投票箱或意見欄,收集網民的態度,變單向傳播為互動。除了網頁版,紙媒更需要拓展數字化接受終端。在信息泛濫的年代,報紙的需求逐漸變少,數字化的閱讀方式更為他們所接受,微信平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南京發布》作為南京市委宣傳部的宣傳平臺,它已經擁有了微博、微信平臺;在傳媒企業中,《南京周末》的微信平臺也能形成持續的信息微信平臺推送。 2014青奧會的報道中,紙媒需要保持自己的優勢,同時在數字化潮流影響下向多媒體傳播靠攏。 四、青奧會報道:新媒體的報道特色與數字化需求 媒體數字化報道趨勢已不可阻擋,互聯網作為具有典型特征的數字化傳播方式,擁有較大的傳播優勢。網媒需要尋求差異性,并不斷尋求獨家新聞。首先,可以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對青奧進行立體式報道。2008年中央電視臺開通了CCTV奧運網(2008.cctv.com),該網以網絡社區和視頻內容為核心,與央視開路電視的7個頻道一起24小時不間斷、全方位地報道奧運內容[4]。2014年的青奧會,也可以學習借鑒奧運會的網絡傳播方式,開通官方的青奧網。其次在互聯網上還可以開通視頻訪談、音頻連線,邀請體育界的知名人士對賽事進行時時的點評報道。在網站上亦可以鏈接體育界知名人士的微博和博客,使得受眾有跟體育明星的互動機會,成為兩者之間的聯系橋梁。在網媒報道內容方面,網媒同紙媒一樣,需要有專業的專題策劃,把內容做精做細。網絡報道面臨著日趨同質化的危險,為了博得眼球,讓受眾關注所報道的內容,標題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考慮因素,要做強標題,滿足受眾對信息的快速需求。充分利用網絡的互動性,不僅要開拓留言板讓受眾對報道進行評論,同時也需要讓讀者們也參與其中,他們成為新聞內容的創作者。 五、跨媒體報網報道聯盟 青奧會是一個國際性的體育盛會,紙媒與網媒需要進行相互合作對其進行報道,形成跨媒體報道聯盟。 紙媒與網媒的聯合互動,可以幫助彼此進行資源共享,實現市場推廣。紙媒擁有著強有力的采訪源頭;網媒可以利用其數字化與多媒體的優勢對新聞報道進行有特色的后期制作,并對其進行整合編輯,通過超鏈接把一系列的報道進行關聯性的結合,變呆板嚴肅為活潑潮流。通過媒體間的聯合,把各自采訪到的內容進行資源整合,內容交換,可組建記者團隊,建立統一稿件,盡可能表現采訪地域和項目選手覆蓋最大化。保證受眾能得到全面可靠的內容,不遺漏任何細節。例如《金陵晚報》《南京晨報》的晚間報與早晨報,就可以形成很好的內容互補。網媒可以建立互聯網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形成互聯網的宣傳報道聯盟。在微博、校內等社區網站上建立青奧會的鏈接,同時各媒體網站間也可以共享內容,實現處處能鏈接,處處能獲知信息的強強聯合。廣告收入作為媒體經營報道的基礎。在紙媒與網媒的聯合中,可以開放統一的名稱專欄,分享冠名贊助收益。在廣告分成上,各媒體需要在2014青奧會到來之前,加強自身的建設,以期以行業領先的占有率和覆蓋率形成巨大傳播能力吸引更多廣告商。 除了網媒與紙媒的聯合,也需要一些“業余新聞人”對賽事進行輔助呈現。在比賽中,因為各人的興趣點不同,因此每個人關注的點也不相同。紙媒與網媒都已經形成了自身發展多年的經驗,因此在采取新聞方面已經形成了一些慣性思維,往往丟失一些有價值的報道方面。“業余新聞人”可以通過網絡評論、留言與自我發布信息,對紙媒和網媒的報道進行一定的補充,以“報道者”與“參與者”的雙重身份去展現青奧會的魅力。 傳統新聞出版業與正在爭奪優勢的新興媒體這兩股力量需要彼此跨越之間的鴻溝,形成優勢互補,造就跨媒體報網報道聯盟,全方位展現青奧會。 六、總 結 青奧會是一個平臺,為各國各地區的運動員展示才能,交流心得。2014年南京是青奧會的主辦城市,南京各媒體需要做好全面報道與宣傳的準備。 定位決定展現方式,青奧會這一活動的定位為青春活力,媒體的報道盡可能要求多樣化方式呈現。媒介和社會發展中,數字化技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青奧會舉辦期間,各大媒體更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走上數字化報道之路。 報道需要做好專題報道,加深深度報道,報道人們所不知道的信息。同時,青奧會是一個國際化的比賽,對記者的要求更高,需要掌握熟練的英文,能做到與外國運動員與觀眾進行互動,也需要了解各國各地區的習俗,進行全面的資料準備,更好服務于采寫新聞。 南京的媒體需要利用“主場”的優勢,為國內外媒體提供大量權威主流的報道。培養記者團隊,站在快速報道的前言,掌握最先報道權,獲得重要的信源。在掌握信源之后,要在把握時機的基礎上,推出一系列權威、主流、全面的報道。不僅是賽事的成敗,更要關注籌備進程,賽前內容,運動員介紹,場館,志愿者以及交通出行等內容,展現出更應該是追蹤式、全面的體育賽事報道,增加體育新聞的信息含量。 紙媒與網媒需要保持自身的優勢,同時打造特色報道,并且通過跨媒體合作為2014年青奧會報道服務。網媒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對青奧進行立體式報道,賽事網上直播、體育明星視頻訪談、音頻連線等都是吸引受眾的方式,更要注重與受眾的互動,讓這些“業余新聞人”能在接受單向傳播的同時,自己發言,自己參與新聞賽事報道中,以“報道者”與“參與者”的雙重身份去展現青奧會的魅力。南京的媒體同時要注重打造品牌與媒體形象,只有打造出品牌,才能吸引廣告贊助商,為新聞報道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傳統新聞出版業與新興媒體這兩股力量需要彼此跨越之間的鴻溝,形成優勢互補,造就跨媒體報網報道聯盟,全方位展現青奧會。(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簡介[EB/OL].中國網,china.com.cn,2010-08-11. [2] (美)約翰·帕弗里克著.周勇譯.新媒體技術——文化和商業前景(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 楊明.受眾選擇與優化電視傳播效果[J].山東視聽,2004(2). [4]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重大報道策劃與創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