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人類已經無法回避機器人帶來的道德、法律和社會問題等挑戰,與其等著問題堆積如山,不如積極地做出改變和調整】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近日表示,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將在五六年后開發完工,其安全系數是人類駕駛汽車的10倍。無人駕駛汽車和飛機的時代似乎即將到來,便捷、高效的機器人社會再一次展現出不可阻擋的吸引力。 不過,人類是否準備好接受新的行為方式呢?當各類機器人和人類密切接觸,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一旦無人駕駛汽車與人類駕駛的汽車發生交通事故,假使機器人護工不小心碰倒了病患,在法律和道德層面上,將如何界定和評判? 從機器貓任意穿梭的夢幻般的魔法世界,到美國大片《機械戰警》《人工智能》流露出的焦慮,無不引起對機器人社會的探討。我們會不會過度依賴機器人?人類該如何與他們相處?法律和監管是否跟上了科技步伐?人類追求科技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止,對于未來世界的幻想和憂慮也如影隨形。 科幻小說巨匠艾薩克·阿西莫夫在其著名的短篇小說《我,機器人》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大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可見人受傷害時袖手旁觀;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雖是小說內的法則,但也反映出人類的思維:機器人從屬于人類,需要按照人類設置的程序為人類服務,也需要遵守人類的規則和法律。 相比人類,機器人的智能和其模擬的社會行為仍然過于簡單。機器人可以不帶情感色彩,出色地執行程序命令,但他們仍然只是在受限的指令下盡可能做到完美。也恰恰因為缺少所謂的情感羈絆,能否對情感進行敏銳的捕捉、在道德層面是否具有是非分辨,始終是人類和機器的最大不同,也是機器人不能取代人類的重要原因。 科學家曾做過一組實驗,讓人與6個機器人恐龍開展團隊游戲,然后遞了把錘子給參與者,讓他們破壞這些機器人,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拒絕了。人與機器人建立起的感情羈絆顯露無遺。另一個故事是,一家拆彈機器人公司經常收到士兵寄回的被炸碎的機器人,要求對其返修,但拒絕更換新的機器人。盡管拆彈機器人沒有生命并已被破壞,但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士兵和機器人已經結成了戰友。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專家希瑟·奈特在其《人類如何應對機器人》的文章里指出,除了繼續鼓勵技術的應用并保護好用戶以外,也出現了一個新課題,即我們是否應該規范對機器人的處理問題,“目前看來這似乎有點荒謬,但隨著我們越把機器人當作一種社會存在,我們行為的是非概念就越會延伸到他們身上”。奈特因此建議決策者減輕人們對機器人社會的焦慮和擔心,讓公眾對機器人有更廣泛的接受度。 馬斯克在宣布無人駕駛汽車時也直言,技術問世后,業界還需要數年時間來掃清監管障礙。英國《金融時報》緊接著評論: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法律方面的問題甚至比技術方面的問題更難解決。不過,人類已經無法回避機器人帶來的道德、法律和社會問題等挑戰,與其等著問題堆積如山,不如積極地做出改變和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