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定位:媒體就是服務業 服務,成為昨天峰會上頻繁被提起、重新界定媒體業定位的詞。 從事媒體行業40年的臺灣中國電視董事長林圣芬提出,今天的形勢下,傳統媒體人最需要做的事情是重新定位傳媒。即在堅持傳統媒體內容為王基本盤的基礎上做好服務,傳媒業就是服務業。比如第四屆峰會展示的海都讀者服務體系,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日報報業集團社長蔡小偉提出,兩岸媒體應該強化網絡服務的新理念,在合作做強內容主業的同時,及時介入與網絡資訊、網絡服務有關的多元化服務。當我們共同將這些做大做強時,多元化現代化的傳播體系就建立起來了。 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則以“科技化服務設計”為主題介紹中時的媒體融合實踐。劉善群提出,現在媒體要永續經營就要轉變成全媒體,讓使用者參與其中,甚至變成內容制作人,這就是大陸講的用戶思維,一定要以用戶為中心。要以消費者為導向,用高品質的服務來吸引受眾,把收費改在后端,改變商業模式。 關鍵: 如何融入年輕世代 參加峰會的媒體人大部分來自創辦50年以上的傳統媒體,但是他們“最惦記”的群體,是“年輕世代”。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潘賢強表示,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減弱,網絡數字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這種此消彼長的形勢下,我們應當特別關注主流人群——年輕世代。 臺灣聯合報社長項國寧在新媒體實踐過程中觀察到,臺灣年輕人利用網絡進行召集的群體事件,正深刻影響著臺灣的社會發展,年輕世代的行為凸顯了網絡的力量,呈現出很多負面的東西,也有不少正面的力量,比如群眾募資進行慈善活動,傳統媒體反而沒能發揮如此有效的效果,以前考量媒體的指標已經從發行量、閱報率轉換成今天的流量、點擊率、點贊率、粉絲團、分享次數、留言次數等數據。傳統媒體如何才能贏取年輕世代成為發展關鍵。 文匯報黨委書記陳振平介紹了文匯報在吸引年輕人方面所進行的探索。文匯報今年給幾個年輕記者開了微信,讓他們用“網絡原住民”的語言來說話,其語言方式和在報紙上截然不同,反響非常好。此外,文匯報還嘗試做視頻,在大學生中已舉辦了三屆微電影大賽。每年都能搜集到上千部微電影。獲獎大學生會被邀請到上海來,讓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老師給他們上課,從而吸引到大批年輕群體。個性化的服務也是文匯報開拓的一個方向。例如年輕人長跑是個時尚,文匯報就注冊了一個“上海跑步者”的微信公眾號,成為上海馬拉松要報名的重要渠道。研究年輕用戶需求,并為其提供服務,把以往的單向傳播變成雙向互動,是未來傳統媒體必然的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