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開欄的話 開欄的話: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聚焦“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本報從今天起,啟動“行進中國·精彩故事”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開辟“行進中國·新福建新故事”專欄,用真實具體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情節,用富于時代感、現實感的新聞語言和細膩鮮活的表達方式,生動講述福建的發展成就、發展道路、發展理念,展示福建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主流和福建人民蓬勃向上的風貌,敬請關注。 原標題:種糧大戶謝紅有——“種田,連片種植才過癮” 東南網12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輝 通訊員 張貴興 林志明)14日,冬日暖陽宜人,建陽市小湖鎮塘樓村的田野上,幾臺旋耕機駛過處,一畦畦黑土翻滾成壟。小湖富民農機合作社種糧大戶謝紅有,和社員一起駕著農機,熟練地在田里穿梭。 “土地流轉,讓我圓了喜歡種田的夢想;農業機械,讓我圓了腰包鼓鼓的夢想。”自稱是“粗人”的謝紅有笑呵呵地說,掩飾不住得意。 謝紅有,35歲,個子不高,黝黑的膚色,滿手的老繭,介紹起合作社的農機頭頭是道,聊起自己的經歷卻帶些羞澀。 “中學畢業后就在家里幫著種田,看著同學朋友都跑出去了,也想著要出去打工。2000年中秋過后,我和村里的伙伴就到廣州。白天我們出去找工作,晚上就暫住在老鄉那里。人生地不熟沒經驗,我們被中介忽悠得到處跑,中介費去了不少,可活是找了幾個月也沒找到。實在沒辦法,只好給人家打零工,咬緊牙根堅持到年底。” “2001年春節回來后,想想自己既然打工混不出個人樣,而國家和省里的惠農政策越來越多,還不如干脆種田打糧實在些。”謝紅有和家里人一合計,大家都很支持。當年,他就承包了20多畝地,收入4萬余元。 初戰告捷,謝紅有有了把種田進行到底的信心。20多畝田不夠自己一試身手,謝紅有嘗試著向缺勞力的鄉親租種農田。今年,光他自己就種了117畝。 “那么多地,種得過來嗎?”記者問。“有農機呀。”2004年,謝紅有把目光盯上了農機,他和村里的種糧大戶謝小奴率先購買了收割機。“以前種的田少、谷價低,買農機劃不來。記得2002年,鎮里最早用農機的種糧能手示范收割機收割時,每畝要40元,大家都說還不如人工劃得來。可如今,隨著人力成本的上漲及種田規模的擴大,用農機更劃算。” 2008年6月,嘗到農機甜頭的謝紅有和鎮里6個種糧大戶又合計將規模做大。“種田都得要機械化,何不干脆成立個農機合作社?起碼買農機還能有個團購價吧。” 在鎮政府的支持下,謝紅有成立了南平市第一個農機專業合作社。 “既然做就要做最好的。”謝紅有和他的社員通過協作、示范、推廣,先后到江西上饒和周邊的建甌、浦城、政和等地跨區作業, 每年機械收割水稻2萬多畝,壯大了農機合作社。2012年,富民農機合作社成為國家農業部示范社。 “小打小鬧只能溫飽,種田,連片種植才過癮!”謝紅有坦言,有農機做幫手,一家人種上百畝地不是難事,而且經濟效益不比打工差。他算了一筆賬:今年稻谷國家收購價加補貼,100公斤300元,扣除成本每畝純利三四百元,年景好的時候,畝純利可達五六百元。因為配備了整套的農業機械,基本不用雇工,農忙時只要妻子搭把手,一年有四五萬元。兩項合計,一家人年收入10萬元是三個手指捏田螺——穩拿。 “幫人代耕代插代收的工錢,你漏算了。”小湖農機站站長吳榮生笑著“揭發”。 “對對,沒錯。”謝紅有有些臉紅。原來,安排好自己田里的活計后,合作社就用農機幫人代耕、代插、代收,收入也很可觀。一年下來,僅幫人插秧、收割就有近千畝,這項收入有五六萬元。 12月初,富民農機合作社在原有4臺全自動谷物烘干機的基礎上,又新購了11臺。種田不再彎腰,一人能種百千畝田,供百千人口糧——這是謝紅有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正一步步在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