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開欄的話 按照中央、省市對“行進中國·精彩故事”活動的安排部署,本報組織記者深入一線,深入群眾,進一步深化拓展“走轉改”活動,采寫一批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群眾心聲,表現全市人民投身推動福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偉大實踐的“福州故事”。本報今起開設“行進中國·精彩福州”專欄,刊發相關報道,敬請讀者關注。 記者黃洋 通訊員鄭秀杰 洪映 葉宇楠 灰白的石渣上長出綠樹,荒蕪的山丘重新披“綠”,山林下禽鳥成群……近年來,羅源縣響應省、市“大造林”號召,在強化生態建設的同時,努力做大做強林業經濟,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良性發展,做到了添綠又添“金”。據了解,今年省、市下達羅源縣造林綠化任務10600畝,截至目前已完成19369畝,占任務數182.73%。 石渣上長綠樹 石材業是羅源的支柱產業之一,但如何有效處理石渣,成為令縣林業局頭疼的事。經過探索,他們發現,“覆土綠化”有成本低、見效早等優勢,成為處理石渣的首選。今年,羅源縣將西蘭鄉后路村及白塔鄉應德村作為“覆土綠化”示范點,投入資金90多萬元。 縣林業局營林科科長蔣欽斌告訴記者,“覆土綠化”,首先要在石渣表面覆蓋土壤至少50厘米,再進行壓實,最后才能植樹,還要注意后期撫育和監管。 黃忠銘是西蘭鄉廣信石業的負責人,已堅持覆土綠化5年了。“目前我們種了20多畝美國松,長勢很好;還有100多棵蘋果梨,有的已經結果。今后就算不做石材了,我還會堅持種樹,盡量讓山頭綠起來?!?/p> 在他的帶動下,周邊礦山業主紛紛跟進學習覆土綠化經驗,以提高林木種植成活率,改造渣場環境,實現產業轉型。 荒山變森林 近年來,羅源縣響應省、市“大造林”的號召,各鄉鎮積極投身造林事業,眾多原本荒蕪的山丘重新披“綠”,生機盎然。 站在中房鎮柏山村遠望,滿眼皆是綠野疊翠,群山抱綠,令人神清氣爽。從2011年大造林至今,柏山村村民種植林木的成活率達到97%以上,為全縣最高。目前村集體所有的2000多畝林地基本完成撫育,再過十來年,村民們可以采集松脂獲利,林木的利潤也頗為可觀。 蔣欽斌對柏山村積極造林的往事記憶猶新,“當時我們將樹苗運進山時,村民們已經將土地進行了平整、清理。日常噴灑除草劑時,村民們先用塑料袋小心翼翼地護住苗木,撫育工作真是一點也不含糊?!?/p> 不同于柏山村村民造林“包產到戶”,飛竹鎮安后村村民黃克榆成立了榮森農林專業合作社,帶領入股的111戶村民,采用合作社的經營方式造林。目前,他承包下村里8000多畝林地,種下3200畝美國松和800畝油茶。 林下經濟欣欣向榮 林上碩果飄香,林下更是商機涌動。西蘭鄉許洋村1000多畝的竹林下,黑雞、黃雞、貴妃雞、珍珠雞等4000多只禽鳥組成一個“林下大家庭”,白天閑“林”信步,悠然覓食;夜幕降臨時,吃完主人精心制作的“五谷雜糧餐”,再回到搭建在林下的竹屋“就寢”,簡直就是一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風范。 這種全放養、純綠色的養殖方式,給這片林子的經營者——翠麗山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們帶來了財富。來自寧德、廈門等地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每逢節假日,肉雞、雞蛋賣到脫銷。 談起蘊藏財富的山林,合作社負責人葉翠麗眉開眼笑,她正準備打造一個以“翠麗山”為品牌的“林下王國”,“這里只是合作社的養殖示范基地之一,另外在起步鎮港頭村、飛竹鎮上地村分別還有雞、鴨養殖基地,同樣是放養在竹林下、溪流中。” 葉翠麗介紹,在飛竹鎮已經有100多家農戶加入“翠麗山”合作社,其中30多戶每年禽類養殖數量在400只以上,“縣林業局在政策上給予我們很多支持,除了在配套建設上進行補貼,還舉辦培訓班,進行技術指導。農戶們養殖熱情都很高,也很有信心?!?/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