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美麗的龍海西浮路 記者 范偉鴻 攝 錯落有致的植被點綴著隔離綠化帶、寬敞的道路干凈整潔、兩旁獨具特色的民房整齊劃一、閩南小城的新風貌初步顯露……如今,路過龍海市西浮路榜山段,許多人津津樂道于它的變化。 西浮路景觀綠化及立面改造工程去年底啟動,是龍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近日,記者前往西浮路榜山段,身臨其境感受工程歷經一年精心打造所帶來的“美麗蛻變”。 村民:店面租出去,租金要漲 “你看,那邊那棟就是我家,是不是很漂亮啊?”雩林村村民鄭井龍指著馬路對面一幢嶄新小洋樓驕傲地告訴記者,“立面改造是一件實事。” 西浮路改造包括道路兩旁民房的立面改造,統一進行“閩南風”裝修,還拆除了臨時搭蓋等不規范建筑。一開始,聽說重新裝修不用花一分錢,村民都不相信。“后來,看到架子搭起來,瓷磚運進來,都沒收錢,大家才信了。”鄭井龍說,“怕我們對裝修風格不滿意,村里還事先給我們看了效果圖。” 施工質量,老鄭也滿意。因為以前他家是老式裝修,水泥少、質量也不好。“這次重新裝修用的水泥和瓷磚質量不錯,我們都受益。我打算借這個機會,把自家店面用來開茶葉店,要是租出去,租金也漲了。”老鄭說。 福河村村民鄭坤松一年前在西浮路一側租了四間店面,做起家具生意。西浮路立面改造工程進行到他的店鋪時,正好趕上國慶節。“國慶期間一般是生意比較好的時候,但當時正進行立面改造,搭建的架子還沒拆,對生意有一定影響。”盡管生意受到影響,但鄭坤松對立面改造還是很支持,他認為,現在整體環境變得更加漂亮和整潔,過段時間還要幫我們統一掛上店牌,形象好了,對我們做生意總體還是有幫助的。 項目指揮部:電工袋是“標配” “都說交警是流動的‘馬路吸塵器’,沒想到我們也加入其中了。”在龍海西浮路景觀綠化及立面改造項目指揮部,吳榮坤和同事們相互調侃著。 西浮路景觀綠化及立面改造工程開工后,包括沿線綠化、人行道修復、路面瀝青等被要求一個月時間全部完工,指揮部就忙得不可開交。在西浮路上,監督現場、組織交通、部門協調,工作人員一天至少要徒步走上20公里,有時被塵土和汽車尾氣熏得“滿臉黑”。 西浮路是從漳州出入龍海的“門戶”,車輛多、時間緊,施工難度大,指揮部常常安排白天景觀綠化,夜間鋪設瀝青。在雙第農場出口與西浮路交叉處,施工隊和指揮部工作人員經常要避開大型貨車行駛高峰,在“深更半夜”加班澆筑瀝青,凌晨收工時,個個灰頭垢面。吳榮坤說,“碰到晚上下雨,就更辛苦了。” 施工過程中,電工袋是指揮部工作人員的“標配”。袋里有一把尺子、一個手電筒,還有一本筆記本。“尺子用來測量,比如采購組送來的喬木,我們要重新測量驗收;手電筒在夜間作業的時候用,天天帶著,要不天黑了工作沒法開展;筆記本記錄驗收的數據、施工記錄和待解決的問題。這‘三大法寶’一個不能少。”吳榮坤說。 村干部:我不帶頭,誰帶頭? 記者來到村部的時候,村支書許志明、村主任許順利正在研究特色景觀廊道示范段項目征地的事。 這是西浮路景觀綜合提升工程南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征地面積為38畝,涉及村民135戶。許順利家一塊原本用于小型停車場經營的地,被征用為景觀廊道,他帶頭最先簽了字。許順利說:“家里一開始也都反對,可我是村干部,我不帶頭,誰帶頭?自己不付出,叫誰付出?” 西浮路立面改造中,村干部雖然沒有在建設一線,卻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打消群眾疑慮,村干部就要把工作做在前頭。“立面改造前,群眾最擔心的有三個方面:防水問題、裝修質量和風格美觀。”許志明說,“村干部就提著裝潢材料上門說服,讓村民親眼看裝修材料的質量,向他們承諾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就返工。” 另外,在西浮路立面改造中,對于有裝修過的房子,改造費用由政府承擔,而沒裝修的毛坯房,部分費用需村民承擔。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村民,很難拿出這部分費用。為了幫助這些困難群眾,村干部也做了很多努力。村民許海風全家住的是一間毛坯房,全靠他平時幫人拉貨支撐,實在拿不出裝修的錢。村婦女主任許秀君主動借錢給他,幫助他完成了房子的立面改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