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東南網12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項裕興 通訊員 王華耀)12月12日,邱國盛又賣出50公斤干蓮,老規矩,每公斤價格比市場價貴10元。 邱國盛是建寧縣均口鎮修竹村蓮農,今年種蓮4畝,收入超2萬元。他的蓮子都在家門口賣給散客,價格比市場價高,但供不應求。 為何這么好賣?“因為我背靠修竹荷苑,實行標準化種植,蓮子品質好!”邱國盛一句話點明緣由。 標準化種出好品質 邱國盛今年53歲,以前種蓮不講究方法,加上品種退化,導致種蓮成本高、產量低、品質差。“畝產越來越低,效益越來越差,種蓮收入還不如種水稻。”他一度想過放棄。 像邱國盛這種情況,當時在全縣還有很多。“一個原因是品種老化,另一個原因是種植技術不過關。”建寧縣蓮科所高級農藝師羅銀華說,為解決這兩個難題,1993年,建寧在全省率先成立蓮子科學研究所,自主培育出多個建蓮新品種,還制定實施《地理標志產品建蓮》國家標準。 新品種出現,提高了蓮子產量,而標準化推廣,提升了蓮子品質。 2007年開始,所有農事安排,都必須對照《建蓮標準化栽培技術一覽表》進行,自己做主種了一輩子蓮的邱國盛半信半疑。但他是縣里科技示范戶,蓮科所專家專門盯著他按規程栽培。 當時,縣里采取“農技專家-科技示范戶-普通農戶”模式,進行種蓮標準化推廣。在蓮科所專家指導下,邱國盛精心挑選種藕規格,控制種植密度,實施配方施肥,成本降下去了,品質卻上來了。 “以前,一畝田種藕要200多支,現在只要120支,密植變疏種,延長了盛花期,同樣的品種,增產10%以上。”說起標準化種植,邱國盛如數家珍,“施肥時增加次數,減少數量,提高了結實率,顆粒大小更均勻。” 不僅是種,建蓮采收也有講究。邱國盛根據專家的建議,在蓮田每隔2米左右,用腳踩開一條“路”,作為采收蓮子通道。“原先采蓮子時,我們在田里到處鉆,成熟的蓮子會漏采,變成鐵蓮。”按新方法,不光蓮子采得干凈,還能保護地里的蓮藕。 去年,建寧承擔的“建蓮綜合標準化示范區”項目,通過國家有關部門驗收。如今,建蓮種植中,95%的農戶都按標準化規程進行,品質好了,價格高了,近三年來,建蓮價格上漲了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