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東南網1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 通訊員 肖首洲)大理石臺階、仿古石地板、紅色的木樓梯……這是沙縣高橋鎮桂巖村村民朱仕貴的三層樓房。 近日,記者來到桂巖村。冬日暖陽下,一幢幢樓房整齊劃一,筆直的水泥路直通各家門口,綠樹、紅花穿插其間,還有休閑公園、小超市等。 在朱仕貴家一樓客廳坐定,燒水泡茶,朱仕貴始終面帶笑容。他說,現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桂巖村距集鎮18公里,與順昌、南平交界,過去,“生活不方便,上學就醫難。地里不長糧,全靠毛 竹山。野豬常出沒,家家地災戶”。 “有一年發生地質災害,學校被埋了一半。”朱仕貴回憶,2011年,政府引導村民舉家外搬,如今全村200多戶搬了一半多。今年又有60多戶報名,很快就舉村搬遷了。 “搬遷后,從買地到裝修,花了40多萬元。不僅花光積蓄,還欠下了債。今后怎么生活?”當時朱仕貴的擔心和所有搬遷村民一樣。 機會如期而至。2011年12月,沙縣被確定為全國6個農村金融制度改革 試點縣之一,農村住房貸款、村級融資擔保基金貸款等金融產品應運而生。 大部分村民加入村級融資擔保基金,貸了款后遠走他鄉經營小吃。朱仕貴一家人就到江蘇開了家小吃店。 “在江蘇開小吃店,怎么有空在新家住?”記者問。朱仕貴笑了笑回答:“老婆外出開店,我在家當‘掌門’。” 原來,頭腦活絡的朱仕貴“留了一手”。農村房屋的土地所有權是集體的,以前不能貸款。如今得益于金改好政策,朱仕貴拿新房子抵押貸款15萬元,在當地工商部門指導下,創辦了天臺山農牧合作社,流轉了村里60多畝地,挖成魚塘養殖西伯利亞鱘魚等名貴魚種。 15萬元開小吃店,還養名貴魚,怎么夠?見記者有疑問,朱仕貴自豪地說:“沙縣農商行對農戶信用進行統一評級。我是信用社評級授信的‘3A’最高信用評級農戶,不用擔保不用抵押,還能再貸款8萬元。” 對此,高橋鎮鎮長林貞淦說,村級融資擔保基金破解了農民擔保難、貸款貴、額度低問題。更喜人的是,建立了信用體系,農民自覺維護信用記錄,全鎮4000多萬元的擔保基金貸款,沒有一筆不良。 “這些魚養殖時間長,目前還沒見效益,2015年5月才開始大量上市。”對此,朱仕貴并不擔心,他告訴記者,家里的小吃店,一年收入有10萬元。 看得出,對未來的生活,朱仕貴信心滿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