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華網杭州1月28日電(記者張遙、屈凌燕)淘寶與國家工商總局之間關于網上售假的交鋒,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工商監測結果顯示淘寶網正品率僅為37%、存在五大問題,而淘寶質疑監管方“程序失當、情緒執法”,并表示對監管人員提出投訴。 網上假貨到底有多少?該如何織網打擊網絡售假?“新華視點”記者對此進行了追蹤。 兩大爭議點引人關注 23日,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顯示,淘寶網的樣本數量分布最多,但其正品率最低,僅為37.25%。報告一經披露,有關“國內最大的購物網站六成是假貨”的消息很快傳開。 對此,淘寶網官方微博27日發布了以淘寶員工名義寫的一封公開信《一個80后淘寶網運營小二心聲》,質疑監管部門的抽檢存在問題。 就在這封公開信發布的當晚,工商總局在官方網站針對監測報告作出回應,稱工商總局網監司“一直秉承依法行政的原則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執法工作”。 梳理爭議點,主要內容有二: 一是關于抽檢主體、抽檢程序、抽檢樣本數。工商總局稱該定向監測系委托中國消費者協會展開。但淘寶認為,中消協不具備抽檢主體資質;將淘寶這類擁有數百萬開店者的C2C平臺與自營的B2C商家放在同一維度比較,“如果不是疏忽,那么必定是故意”;淘寶方面稱,許多賣家并沒有收到抽檢結果通知,也沒有告知當事人有申請復檢的權利,就直接向社會公開,屬于程序失當。 二是“正品”如何界定。工商總局在報告中注明,“統一將假冒偽劣產品、翻新產品、非授權正規渠道,含量與宣傳不符產品、無3C認證,非中國大陸地區官方正品、不符合《消費品使用說明 化妝品通用標簽》要求產品等均列為非正品”。淘寶對此稱,非授權渠道不等于非正品,不是所有的品牌都擁有從出廠到銷售最后一環的完整授權體系。 聯手打假才是正道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認為,對于淘寶與工商總局的這場交鋒,首先應當明確一點--抽檢結果的正品率只能對應樣品去衡量,不能直接推而廣之用來衡量所有的商品。“不能畫等號,但不排除有正相關性。” 拋開關于抽檢程序的質疑,近年來關于網購打假、網絡售假的爭議不斷,此次交鋒中,工商部門和淘寶對于“正品”的界定也出現了爭議,那么什么樣的商品屬于“假貨”?對此,有待作出更加科學明確的界定。 淘寶網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稱,目前淘寶上大約有10億件商品,平臺對假貨有一套事前、事中、事后監管追查流程。比如事前監管中對商品關鍵詞會進行審核,商品如果帶有“高仿”,則無法上架。在原有的打假體系基礎上,淘寶28日宣布成立300人“打假特戰營”,專職助線下打假,假貨信息第一時間提請執法部門處理。 綜合記者多方采訪情況,從監管部門抽檢結果進行比對,可以進一步看清網上假冒偽劣產品的端倪。2014年“雙十一”網購節前夕,質檢總局公布對5大類14種電子商務產品的專項抽查,合格率僅為73.9%,質量狀況不容樂觀。值得注意的是,質檢總局這次抽檢采取“神秘買家”方式,從天貓、京東、蘇寧、亞馬遜、當當、1號店、凡客等正規、大型電商平臺抽取。質檢總局當時還通報了5起電商產品打假案,這些不合格產品多通過“天貓”“京東”或“1號店”電商平臺對外銷售,而這些平臺都自稱“不銷售假冒偽劣”。 “網購快速發展促進消費、拉動經濟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企業和監管部門的態度應該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正確對待結果,不要產生對抗情緒。”邱寶昌說。 專家認為,個別商家確實利用了網絡平臺跨地域、跨時空的特點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甚至利用技術手段制造虛假評價,但平臺和監管部門在這件事情上的目的是一致的,應當聯手打假。 加快建立執法機構與電商平臺協同打假機制 電子商務以驚人的速度將我國推上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的寶座。但與此同時,部分電商產品質量低劣、假貨泛濫、銷售欺詐、維權艱難等問題十分突出,網購投訴率居高不下,電商發展遭遇“成長的煩惱”。 記者調查了解到,為履行好線上打假職責、促進電商健康發展,近兩年各地探索了一些符合互聯網潮流的電商產品打假手段。 除了工商、消費者保護組織之外,以往負責生產段產品質量的質監部門,也把監管從“線下”拓展到了“線上”。2013年底國家質檢總局在杭州成立了電子商務產品質量風險監測中心和電子商務產品質量12365投訴舉報處置指揮中心。電商處置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他們的信息來源有三個:網民舉報、神秘買家買樣和日常性網絡分析監管。 網購平臺也有一些探索。淘寶方面舉例稱,有人專門收購倒賣身份證信息用來開店,淘寶的開店身份驗證逐步升級,要求拿著銀行卡、身份證以及一份當天當地的報紙拍照上傳。阿里巴巴在專職打假團隊之外,全國招募志愿者做“神秘買手”,買下商品轉包再寄回淘寶送第三方檢測,這樣的包裹一年有20000多個。 盡管如此,電子商務產品的監管現狀與消費者要求仍有較大差距。一是電商平臺掌握著有關賣家、售假、投訴等大數據,執法部門線上打擊面臨“技術壁壘”。 國家質檢總局電子商務產品質量12365投訴舉報處置指揮中心負責人趙哲波說,在淘寶和亞馬遜等開店的店家,產品質量好不好、有哪些投訴,處理情況怎么樣,消費者無法知曉。因為這些核心數據都掌握在電商手里,且不對外公開,信息不透明,就會掩蓋很多問題。與線下產品監督抽查相比,電商產品監督存在抽樣和追溯“兩頭難”,加之賣家多、變動快,調查取證異常困難。 專家提出,電商打假涉及質檢、工商、公安、通信等多個部門以及電商平臺,當前部門協同、電商平臺與執法機構協作的打假機制仍待建立。一些受訪者認為,當前由于各職能部門所處角色不同,協作打假尚處在探索階段,加之市場監管機構職能改革進展不一,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線上打假進展緩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