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當前,整個傳媒行業正在經歷著一場歷史性的變革。在此背景下,傳統期刊也在發生著這樣那樣的變化,人才流失、??⑥D型等各種問題和現象相繼出現。而變革必然伴隨著創新,在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傳統期刊正緊跟時代步伐,在融合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在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和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九屆中國期刊創新年會上,與會嘉賓就期刊業的創新發展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優質內容撬動新平臺 無論表現形式怎么變化,無論涉及的是專業學術知識還是生活娛樂等內容,讀者對期刊的最終期待依然是內容。對于內容的解讀,《壹讀》雜志執行主編馬昌博表示,當馬航事件發生后所有的新媒體都在轉發“豐富”內容時,人們會發現其中沒有多少內容是準確可靠的,還是來自傳統媒體的信息更靠譜。但是這個靠譜的信息卻賣不出去錢。馬昌博認為,當傳統溝通渠道被打破后,如果傳統媒體的內容還是被定義為一篇篇的新聞報道的話,那么,這樣的內容很難或者根本賣不出去。因此,如何為優質的內容賦予更多形式,不斷將內容轉化為產品是傳統期刊應該重視的。 而對于怎樣定義優質內容,龍源期刊網首席執行官湯楊總結了4個特征:其一是產品化,要能夠從產品中找到值得認可的閃光點;其二是制作專業化,即體現出采編團隊的優勢;其三是獨特性,雖然可能所有的內容都是通過采編得來的,但是搭配組合方式要有一定的獨特性;其四要有明確的贏利模式。在他看來,無論平臺怎么變,內容為王的時代沒有變,符合這4個特征的優質內容是有能力撬動一個新平臺的。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社長李學謙則以實踐為例說道,《丁丁歷險記》目前已在全球實現77種文字的印刷,“只要知識產權依然受到保護,依然受到尊重,不管形式怎么變,它根本不愁吃穿。因為萬變不離其宗,而這個‘宗’就是指優質的內容。不管是紙質讀物還是電子讀物,不要忘記自己的老本行,質量是第一位的,不管期刊出版模式怎么變化,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內容為王”。 雙向互動獲取好體驗 談到為什么要將產品為主向讀者為主的觀念轉變時,與會者紛紛表示,現在讀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不再單一的只是期刊提供什么產品讀者就消化什么產品,而更多的是需要一種雙向互動。傳媒夢工場首席執行官蔣純提道:“互聯網的互通注重如何到達用戶,但是對傳統期刊媒體而言不僅僅是一種互通性的接觸,更重要的是要跟用戶產生情感和文化共鳴。在新常態、新形勢下要強調服務意識,通過服務獲得傳統期刊的變革和收益。”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武寶瑞以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為例談道,期刊業要注重從產品價值導向向用戶價值導向轉移。他認為,期刊業不應再以把內容厚重精致的期刊賣出去作為服務的終點,恰恰相反,賣雜志只是整個鏈條的開始。期刊內容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聯網進行延展,用戶可以隨之進行反饋,如此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霸谟脩趔w驗方面,出版方與用戶之間應該能有效地互動,了解彼此對期刊的反映以及期待,才能有效地把短期讀者變為長期需求者。注重用戶價值導向是一種雙贏,期刊可以獲得收益的同時,讀者也會有非常好的體驗。”武寶瑞補充道。 從以出版者為中心的單向傳播向以讀者為中心的互動傳播方式的轉變已成為業界的普遍共識。在談到少兒期刊業態轉型時,李學謙就表示,在全媒體時代,按讀者所需實現定制期刊已經成為可能,而這種互動傳播將在未來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刊社和讀者之間。 需求決定轉型方向 因為年齡、受教育程度、閱讀期刊目的的不同,不同層次的受眾對于期刊的轉型也有著自己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在學術期刊方面,對這類期刊有需求的人群大多是相關學科的學者或科研人員,需要了解最新的科研動態。對此,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認為,互聯網一方面解決了傳統期刊出版發表周期長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讓讀者閱讀到更多優秀的無法發表在紙質期刊上的論文。這些改變是學術期刊受眾最需要的,在更新速度變快的同時,便捷的檢索可以讓讀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相關領域的內容。 而談及青少年兒童期刊數字閱讀的需求,李學謙表示,有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兒童現在并不在網上閱讀,也沒有借助電子書閱讀。紙質讀物在未來依然是兒童閱讀的主要方式,但這并不代表少兒出版就完全不需要與新媒體融合。比如借助點讀筆,原來只能看的內容變成可以聽的;比如利用現實增強技術,把原來平面、靜止的畫面變成立體的?!袄眯旅襟w增加少兒讀物的可讀性和趣味性還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不同受眾對期刊轉型有著截然不同的期待,他們的需求也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有著巨大的改變。因此,一味地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是不可取的,各刊社應該根據期刊自身特點、受眾群體的特征,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在互動性需求、內容娛樂性需求、傳播快捷性需求等方面發力。 國際化構想增進雙贏 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期刊作為文化的載體,是一種很好的交流學術、介紹中華文化的平臺,因此,讓中國期刊走向世界是一種必然趨勢。但是,期刊能夠走向世界,首先它要是精品,其次還要能夠克服語言、地域、文化等障礙。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副社長肖宏強調,不管任何時代,學術交流都有一個基本的目的,就是通過知識的傳播和探討,進一步推進知識的創造和學術的發展。在學術與文化交流平臺的基礎上,可以增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構建和雙贏。也就是說,學術期刊有助于學術與文化的國際傳播。 同時,對于目前中國學術期刊的現狀,肖宏認為,大部分社科類的中文期刊都處在引次不高,影響因子很低的狀態,產生的影響力非常小。原因主要是中文期刊內容普遍定位于國內讀者,傳播范圍和影響深度有限。對此,來自萬方數據的張秀梅也表示認同。她認為,國內期刊走向世界的瓶頸在于其數量多但質量一般,主要只是滿足國內的受眾群體,頂級期刊太少,并不能代表我國的真實水平。而且,國內期刊集團化不強,國際合作還沒有體現集團化優勢。 對于目前的現狀,肖宏建議,一方面要內容國際化,提倡學術內容的研究關注世界話題,而不只是關注自己想關注的話題;另一方面要實現期刊出版的全球化。是不是全球范圍內組稿?是不是真正采取國際編輯規范?是不是真正在國際上發行?這些問題背后延伸出的是刊物讀者群是不是國際化,供稿作者是不是國際化,有效傳播是不是國際化。 期刊媒體轉型發展之路仍然在摸索中前進,創新是轉型必經之路,紙質期刊與數字期刊并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它們各有各的優勢和需求,真正要做的是如何讓它們更好地融合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