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華社記者 趙超 編者按:圍繞“如何做好新常態下的經濟報道”這一主題,中國記協4月9日舉辦“傳媒沙龍”,邀請中央新聞媒體從事經濟報道的編輯記者,交流采寫心得,分享實踐經驗,探討提高經濟報道專業水平的方法和途徑。今天推出新華社記者趙超的發言,與大家分享。 文|新華社記者 趙超 報道走向常態化和系列化 新華社近一段時間的新常態報道,有四個特點:一是已經實現了新常態報道的常態化,從今年2月初開設“新常態新亮點”欄目,截至現在發稿40多篇。二是推出了一批重點報道和力作發出權威聲音,特別是兩會期間連續三天推出了三篇中國經濟新常態述評。三是熱點研究,既注重宏觀上把握,也特別注重個案的把握,今年2月份新華社總編輯何平到東北采寫了一篇調研式報道《事關全局的決勝之戰——新常態“新東北現象”調查》。四是做好評論報道,正確引導輿論。在新常態報道中正確發揮言論作用,緊密配合熱點話題,比如在兩會后推出了一組“四個全面”系列評論員文章,共5篇。 第一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4月15日發布,從4月1日開始,我們開設了“首季經濟觀察”欄目,圍繞問題導向,分析一些當前經濟熱點難點問題,一直持續到15日數據發布當天。在數據發布后我們也策劃了一組新華時評,圍繞這個數據做一些解讀。 走出認識誤區 我們要正確認識新常態,明確新常態的定位。通過媒體宣傳報道,廣大受眾了解了新常態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總體上看受眾對新常態的認識還是表面化的、粗淺模糊的,甚至有認識上的誤區。這種誤區體現在“三化”上:一是泛化,把新常態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二是標簽化的傾向,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把新常態當口頭禪,甚至當成擋箭牌。三是庸俗化的傾向,現在把反四風、懲治腐敗這些政治上的變化稱之為新常態,甚至有人把新常態娛樂化。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急需對新常態做一個理論上的界定,把新常態停留在中央戰略判斷的層面,還是上升到一個經濟思想的高度?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研究,有了定位才能夠統一思想和認識。另外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變化,新常態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新常態,而是要與時俱進、加深認識。 認識四種關系 在報道新常態時首先要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調結構轉方式是基礎,從而實現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第二個關系就是利與弊的關系,克服盲目樂觀和盲目悲觀的關系。第三是變與不變的關系,在報道中應該講清我們戰略發展機遇期沒有變,這樣就會避免在認識上的誤區。第四是憂患意識和堅定信心的關系,我們要客觀分析經濟發展形勢,給受眾講清楚,讓大家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樹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另外,在新常態報道中合理引導受眾預期是非常重要的,在市場中,預期會影響到未來的經濟運行,所以有了合理的預期再加上中國經濟這么多年來積累的雄厚家底和中央宏觀調控駕馭能力的增強,我們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是能夠做到保持巋然不動的。 避免兩個極端 在報道上要準確把握新常態,特別是要掌握好分寸和火候,當前的經濟新常態不同于一般的報道,主流媒體要服務大局,一方面要回應社會關切,而且也要因勢利導,所以在新常態報道中把握度是很重要的,我覺得媒體應該避免這兩個極端:一是專注一個無關緊要的數據不放,然后就擴大,最后得出不符合現實的結論,導致對新常態的報道中常常會表現為唱衰的論調。二是把一般現象當成普通現象。比如前一段西鐵城撤離中國的報道,后來擴大到外資大舉撤資中國。在主流媒體中常常表現為缺乏問題導向,缺少辯證思維,容易把經濟現象和經濟數據割裂開來,有的報道雖然唱響了“光明論”,但是缺乏說服力。 把握主動性 現在新常態應該說是海內外輿論共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習總書記在第一次提出新常態后,西方媒體就迅速做出了反應,他們在第一時間用醒目的標題對新常態這個概念進行了報道和分析。在這一點上讓外媒搶到先機,還有一些外媒借機發揮,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在第一時間主動發聲,準確解讀,從而有力引導輿論。但是也要講究策略和方法,前面說到國內媒體報道呈現一邊倒的現象,只說亮點,對問題甚至是一帶而過,但是反觀外媒則強調觀點的交鋒和辯論。所以我們的新常態報道應該克服自說自話的慣性,用事實說話,另一方面要在寫作中增加一些辯證的分析,學習國際化的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