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彪炳青史,光照千秋。古田會議的圣火,開啟了中國革命“成功從這里開始、勝利從這里開始”的光輝起點。 初夏時節,17家中央新聞媒體、26家行業類媒體的64名青年編輯記者走進閩西,穿梭在一處處革命戰斗遺址、一首首紅色革命歌謠、一件件蘇區檔案典籍中,追尋英雄足跡,傾聽歷史回聲。 尋根 紅色星火 燎原閩西 9月來信,喚醒了黯淡星辰;一粒火星,燎原成閩西大地的東方紅。 5月12日下午,白墻青瓦的古田會議會址前,青年編輯記者們莊重宣誓——努力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新聞工作者。草長鶯飛,“古田會議永放光芒”8個大字熠熠生輝。 86年前,在這里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古田,是我們黨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的地方,是我軍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軍隊定型的地方。 13日至15日,編輯記者們分7組奔赴新羅、永定、上杭、武平、長汀、連城、漳平,深入鄉鎮、企業、廠礦等地采訪調研,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紅色記憶,如一壇窖藏的客家米酒,以史為鑒,芳香四溢。 “采訪97歲的老接頭員陳其清,聽老人親口對我說‘頭可斷,血可流,唯恐革命不成功’的肺腑之言,我的內心涌動出一股熱流。”解放軍報記者王凌碩感慨萬千,“軍民本是同根生,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隊伍取得勝利的根基,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貼近 紅色土地 繼續前行 革命不易,建設更難。如今的閩西,依舊是風展紅旗如畫,篳路藍縷偉業。 古田鎮五龍村,7年前還是一個以種田、養豬為生的落后小村,如今青山綠水、藍天白云,一棟棟白墻黛瓦的客家民居錯落有致、干凈整潔。 三天里,記者編輯們與當地青年之家農家樂負責人廖紅卿夫婦同吃同住,切身感受到在老區后代們的身上,紅色基因歷久彌新,紅色文化激情飛揚。 “不懂經營就帶著村民出去考察。” “不理解就挨家挨戶做工作。” “村民民主投票表決,統一管理。” 從無到有,從落后到發展,先進經營理念給當地村民帶來金山銀窩的同時,也留下了青山綠水、綿綿鄉愁。 2010年5月,畢業于浙江農林大學的“80后”華永良回到老家——小池鎮培斜村,用互聯網賣起了村子里的竹涼席。如今,培斜村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貧困村,華麗轉身為“閩西淘寶第一村”,全村人守著電腦賺錢,全村社會總資產近3億元。 “和上輩人相比,我們年輕人的發展理念和經營模式肯定發生了變化,但父輩們教會了我們兩種精神,一是要拼搏努力,二是全村抱團發展。”華永良說。 產業興、百姓富后,創意培斜沒有止步,繼而開始探索竹器茶葉、生態旅游、電子商務“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發展路徑,阡陌流金。 碰撞 紅色理論 代代相傳 “用心觀察,深入采訪,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出發前,中國記協黨組副書記高善罡在動員會上告誡即將啟程的青年編輯記者們。 在偏遠山區,年輕人和鄉親們一起揮動鏟子,挑起水泥,插下秧苗……每滴下一滴汗水,都切實體會到山區農民的勤勞。 “當我坐在飛滿蛾子的房間里聽著夜晚屋外陣陣的蛙聲,當我彎下腰仔細在各種叫不出名字的雜草中尋找著這兩天才認識的草藥,當我仔細地替農戶一筆一筆盤算著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時,那一刻我才突然明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人民日報記者宦佳在基層實踐中尋得答案。 心中對祖國真實社會了解的深度,決定了為國家建設的未來所能想象的廣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現代文明社會建設的最深刻的理解,其實只有這樣簡單的一句話: 一切從群眾中來,一切到群眾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