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在對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報紙作品(部委報、專業報)初評結果的審核工作中,初評委員會專家對擬報送中國新聞獎定評的作品進行了逐字逐句的審讀。專家們在全面分析作品小到標點符號、遣詞造句,大到作品立意和結構的基礎上,研究撤銷了7件存在事實性差錯、文字和標點符號差錯以及表述不規范等情況的作品參評資格。 1.事實性差錯 作品一《埃博拉“詛咒”:不病死也嚇死?》 【評委意見】把美國醫生肯特·布蘭特利博士在利比里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地點寫成了“利比亞”。 2.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差錯 作品一《花季的陰影》 【評委意見】“這些是記者看見的,而看不見安全隱患則包括油炸食品是不是用的地溝油”,“看不見”和“安全隱患”之間少了一個“的”字。 作品二《中國有“快車”無“馬歇爾”》 【評委意見】把“無論表面上多么松弛”,寫成了“無論表明上多么松弛”。 作品三《辦“講座”坑老人,太缺德》 【評委意見】“他們的活動場所約80多平方米”,“約”與“多”重復,是病句。 3.專用名詞使用不規范 作品一《中國有“快車”無“馬歇爾”》 【評委意見】把“一帶一路”寫成了“一路一帶”。 作品二《敘利亞這三年》 【評委意見】人名翻譯不規范,表述不統一。多次把規范譯名“塞西”錯寫為“賽西”。 作品三《陸俊減刑案:檢察機關同步監督作用明顯》 【評委意見】把“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簡化為“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把“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簡化為“北京市檢察院第二分院”。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