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培養公眾的影像素養,需要讓公眾接近、了解、欣賞人類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這樣才能提高整個民族的影像品味,豐富公眾的欣賞趣味,形成準確的藝術鑒別力 什么叫做影像素養?欣賞文學要具備文學素養,欣賞影像也要具備影像素養;培養文學素養,需要學習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而培養公眾的影像素養,同樣需要讓公眾接近、了解、欣賞人類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這樣才能提高整個民族的影像品味,豐富公眾的欣賞趣味,形成準確的藝術鑒別力。 自影視技術誕生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互聯網傳播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影像在整個文化格局中的比重不斷增大,這一事實要求我們更加重視公眾影像素養的提升,它直接關系到中國電影的藝術進化和產業開拓。 藝術電影在今天市場上的尷尬處境,讓人明顯感受到提高觀眾影像素養的緊迫性。前一段時間,頗受好評的王小帥導演作品《闖入者》排片率極低,引起電影界乃至整個社會對藝術片生存的關注。不久前,侯孝賢憑借《刺客聶隱娘》斬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在電影業界收獲的不僅是祝賀與掌聲,也有隨之彌漫而來的一種憂慮情緒:這部投入巨大、不拘泥于商業俗套、節奏緩慢、只有幾十句古漢語臺詞的電影將收獲怎樣的市場反饋? 像《闖入者》《刺客聶隱娘》這樣頗有藝術抱負和藝術含量的作品,一旦面對今天的電影市場,似乎一下子變得不受待見。這與某些劣質商業電影部部暢銷一樣,反映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我們社會整體的影像素養還存在較大的短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一味重視票房的收獲,而觀眾的影像素養沒有得到向上的積蓄提高,多元化的市場細分就難以實現,未來國產電影的拓展空間必然受到局限。 當然,一個社會的影像素養,和文學素養、音樂素養一樣,不是憑空產生的,一方面它需要跟隨整個社會的影像產業共同成長,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通過大量電影作品的觀看積累,以及各種電影知識、信息的融會貫通,觀眾會漸漸不再滿足于某種單一的電影形態,而逐步大開眼界,擁抱具有多元文化氣質的電影作品。另一方面,則需要從公共文化和公共教育的角度進行有意識地培養。 要進行公眾的影像素養建設,大城市的方法通常是組建與商業影院平行發展的藝術影院(或藝術院線)、舉辦影展活動。比如,北京、上海都分布著林林總總的各類藝術機構,并有大型公眾電影節的成功實踐,因此觀影群體的素養提升和分眾化已經在潛移默化間逐漸形成。而這些經驗短時期內是無法在中小城市進行復制的。要提高中小城市觀眾群體的影像素養,一方面有賴于主流觀影形式和互聯網電影文化的自然帶動,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適當的政策傾斜以及借助市場化手段打造新型藝術電影消費機制,比如在電商資金的支持下,實現跨地區的“虛擬藝術院線”或“迷你藝術電影聯盟”的建立,支持藝術電影和經典電影的長線放映,從而讓商業院線不再成為某些優秀電影的“鬼門關”。 從更根本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公眾影像素養的提升需要讓電影像語文、數學、外語那樣,納入基本國民教育的體系。推動電影進入校園,設置分層級的電影課程,這對基本實現電教化和多媒體化的學校來說并非難事,而且已在歐美有了十分成功的實踐。 今天,我們樂觀地看到,中國電影市場日趨繁榮,甚至未來五年票房可能超過北美,但是僅僅作為一個龐大的“票倉”并不值得驕傲,因為這個市場并不必然屬于中國電影人。只有著眼于公眾影像素養的提高,中國電影事業的健康發展才更有保障,而這也正是電影作為文化產品的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