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嚴謹公正:評出好作品才能增強凝聚力 “這段話一‘逗’到底,句子沒有分層。” “‘攻堅破難’是生造詞語,應為‘攻堅克難’。” “網頁專題首頁有數處標題漏字。” “在新首鋼現場的廣播節目,沒有現場音響,很讓人懷疑。” “剛剛還在下雪,現在畫面怎么綠油油的了?” “片中沒有對年僅2歲身患耳疾的小男孩進行隱私保護。” …………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些審核委員是何等“吹毛求疵”! 從事新聞工作30年的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高級編輯劉小崢坦言自己深受鼓舞,他頗為激動地對記者說:“作為一個普通編輯記者,以前覺得中國新聞獎高居廟堂之上。現在,中國記協邀請了一些不擔任行政職務的編輯記者參加審核,這就是走群眾路線,是對全國新聞工作者的莫大鼓舞。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不能有絲毫馬虎。” 審核委員會主任、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表示:“審核委員會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替定評委員們閱讀作品,對每一件作品的決斷都要非常慎重,撤銷意見要能‘打中要害’。” 正是出于對參評作品、推薦報送單位、作者本人負責的公心,委員們全情投入到審核工作中。 7月15日晚的例行組長會上,一份圖表分析報告引發了委員們的熱烈討論。 原來,為了確定某電視直播作品是否符合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中“采用音像資料時長不超過整個作品時長的1/3”的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廣播電視系主任高貴武等第10組的三位委員,詳細統計了該作品中新聞核心現場、外圍現場以及演播室口播、訪談、預錄資料等各類信源的時長與占比,并用柱狀圖、餅狀圖做了形象直觀的定量分析。 120分鐘的作品,一秒一秒甚至一幀一幀地精確統計,委員們忙完已是凌晨1點。 “審核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倒逼新聞作品質量的提高。”連續兩年參加審核的光明日報新聞研究部主任馬興宇表示,“評獎也不是目的,最終目的還是用好作品增強新聞界的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