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任重道遠:嚴與實的好作風必須保持 一支紅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一份《標點符號用法》和一份《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擺在山西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張敬民桌上的這幾樣東西,是每個審核小組的“標配”。張敬民形象地把自己比喻為“排雷兵”。 不少委員對記者表示他們感到壓力很大,因為中國記協領導向他們交代得很清楚,審核委員會的責任“絕不只是挑幾個錯別字而已”,除了文字性差錯,更重要的是要審核作品在導向、社會影響和新聞事實、新聞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 13個審核小組,每組均由來自教研機構、中央新聞單位和地方新聞單位的委員組成。 “這樣的組合給業界和學界提供了一個充分交流的平臺。”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文然高度認可這種審核模式。他認為,審核的過程,既是查找差錯的過程,也是業界學界坐在一起研討新聞工作的過程。 隱性采訪的合理性、模式化的表達方式、釣魚采訪的合法性、網絡作品過度依賴技術、自薦作品的審核流程、主流媒體是否存在過度策劃的問題……幾天的采訪中,記者經常聽到委員們就某一專業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并對完善評獎機制提出意見建議。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石義彬表示,中國新聞獎的審核過程實際上就是一部活的新聞教材,每年每位審核委員都是一粒“珍貴的種子”,他們本身就會努力推動這些生動案例進高校、進媒體,這將對促進青年新聞工作者打牢專業基礎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近年來,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改革和創新的措施得力、效果顯著,受到全國新聞界的廣泛關注與普遍肯定。為了使評獎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中國記協目前正委托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發量化打分評價系統。這次審核工作會期間,不少審核委員一邊忙著各組的審核,一邊抽空接受了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新聞獎項量化打分評價系統課題組成員的深度訪談,就評價系統的開發使用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建議。 對于每年不斷推出改革創新措施,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說:“中國新聞獎的改革一直在路上,以發掘真相、追求真理為使命的新聞界,只有自身風清氣正,才能擔負起引領社會風尚、推動文明進步的職責。我們要團結、動員全國新聞界共同努力,讓中國新聞獎成為在國際上更加具有品牌美譽度和權威性、公信力的獎項!”(記者柴如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