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華網超級編輯部。(中國網信網 郭洋攝) 中國網信網報道(申麗)透過新華網的玻璃大門,輪軸-輪輻結構的超級編輯部直觀可見,這可以說是新華網媒體融合理念的集中外化。從物理空間上工位的調整我們隱約看到了新華網為適應傳播生態劇烈變化而進行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對新華網副總裁汪金福的專訪我們對新華網的媒體融合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沒有流程變革,媒體融合就可能貌合神離 汪金福認為:“融合發展是化學反應而不是物理反應。融合的題中之意就是各種要素的有機交融、是各種資源的充分共享,因此對采編流程的重塑再造,是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內在需求?!?/p> 據汪金福介紹,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華網以構建超級編輯部為抓手,以一次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元發布為目標,對采編組織架構、產品制作流程、組織指揮體系進行全方位改造。在物理空間上,新華網打破部門分割,構建輪軸、輪輻式一體化指揮體系。過去新華網不同的編輯部門被劃分到不同的工作平面,有的甚至都不在一個辦公區域,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新的辦公空間完全按改變了這一格局,整個平面遵循自由、平等、開放的理念全部打通,從物理上打破了介質壁壘。整個空間既沒有部門辦公室,也沒有嚴格的技術區分,而是以超級指揮臺為軸心,以信息采集,產品策劃、集成發布、社交網絡等為輪輻向外輻射,初步形成覆蓋全網各業務形態的一體化報道策劃組織指揮體系。同時,超級編輯部將技術與內容、文字與圖片視頻、PC端與移動端融為一體,按照產品屬性梯次排列。過去,新華網的每一個部門、甚至每一個編輯都要獨立完成選稿、編輯、發稿全流程,大量采編人員淪為新聞信息搬運工,同時重復勞動和頁面重稿現象時有發生,發稿節點過多也給報道安全埋下隱患。新華網在此次構建超級編輯部的探索中,將信息采集、產品加工、集成發布三個環節完全分離,初步實現了信息自動化多源采集,集中精力打造原創提成內容品質,按互聯網發展規律多元生成,梯次發布。 在組織架構上,新華網對傳統部門設置進行調整的出發點一是順應采編發流程再造的需要,為新的流程提供支撐;二是適應移動化和數據化趨勢,在內容建設方面突出“移動引領”戰略,奠定新華網在數據新聞領域的行業領先地位。同時,新華網通過超級指揮臺對形態產品、各介質終端實行一體化組織指揮,新華網的五位副主編分別對應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和信息化業務,不再按傳統模式分管具體部門。 移動戰略不能只是轉場而不轉型 現在提到新媒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兩微一端”,似乎不開發一個新聞客戶端就不懂新媒體,甚至有人認為,PC已經成為傳統媒體了,手機才是新媒體?!靶旅襟w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沒有邊界,跨界、跨平臺、跨終端,從電腦到手機,只是傳播形態發生了變化,本質沒有變。從現在的情況看,微信目前風頭正勁,微博顯然風光不再了,而新聞各客戶端千端一面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移動端的變化就是各領風騷三五年。”汪金福如是說。 新華網的移動轉型就是將PC端內容想盡一切辦法轉向移動端,面向的不僅是手機客戶端,今后還將面向更智能、更便捷、更流暢的新終端。 據汪金福介紹,目前新華網的移動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新華網桌面端改版過程中,對手機新華網同步進行改版,采用瀑布流技術手段,將新華網從“桌面上”移動到“手指間”,網民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可以便捷瀏覽新華網所有頁面,還能通過二維碼等接口直接訪問感興趣的內容,輕松實現在社交平臺的傳播和分享;二是通過實施移動媒體“矩陣戰略”,積極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傾力打造“新華炫聞”、4G入口等移動媒體產品矩陣和自由可控的入口平臺;三是通過思客這個“媒體+智庫”平臺,將PGC(專業生產內容)與UGC(用戶生產內容)、線上與線下有機融合起來;四是順應新聞閱讀移動化、個性化、社交化的趨勢,推出微視頻、動新聞和時空新聞產品,并超前布局國內無人機新聞報道領域,以多維視角采集新聞,建立重大突發事件的無人機新聞采集和傳播機制。此外,具有新華網特色的數據融合產品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品牌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汪金福認為,在傳媒產品競爭激烈的今天,“用戶”代替了“受眾”,他們有更多的選擇,也更加的挑剔,因此新華網的產品不僅注重給用戶提供想要的內容,也力爭把體驗做到極致,讓用戶們易于接受,便于參與、樂于分享與傳播。新華網不僅僅滿足于將內容推出去,還立足于將用戶圈進來。你的東西用戶不待見,留不住用戶,價值在哪呢?互聯網競爭,終究會體現在用戶規模上,誰的用戶多,誰就能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