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近些年,西部地區開設新聞傳播學類本科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但囿于客觀條件的制約,面臨著一些現實困難和問題。而近三年來持續升溫的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機制,為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促進西部高校新聞學院的科學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機遇。 西部高校新聞學院相較于發達地區的“同類”,在經費支持、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科研實力等諸多方面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差距。 首先,西部高校新聞學院處于我國境內經濟欠發達、媒體欠發達、教育欠發達的區域,這種宏觀背景對其健康而快速地發展形成了嚴重的制約。在資金方面,西部高校新聞學院原有的辦學家底比較薄弱、硬件設施差,資金經費投入量與需求量之間矛盾較為突出。 其次,由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西部高校新聞學院的教師隊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流失較為嚴重。以西部地區某所“211”“985”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為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就有多名教學骨干——從教授到副教授、講師,從院長到副院長再到普通教師——流失到外地高校。這種人才流失的狀況令人觸目驚心,其對西部新聞教育和新聞人才培養的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也不利于西部高校新聞學院的科學發展。 再次,在新聞教學與科研水平上,西部高校新聞學院與國內發達地區高校的新聞學院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在西部地區,有些高校的新聞學院每年所獲準立項的省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為數甚少,至于其所獲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的數量,更是寥若晨星。 此外,在新聞教學與媒體實踐的貫通方面,過去因缺乏強有力的機制保障,西部高校新聞學院與當地媒體之間的深度合作也不盡如人意,不管是新聞學子到媒體實習,還是媒體一線的資深編輯記者到新聞學院授課,相應的渠道似乎不夠順暢。 在上述背景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機制的出現與升溫,給西部高校新聞學院的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001年12月,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達成協議,決定共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開創了我國“部校共建”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先河。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專門召開會議,總結推廣復旦大學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經驗,指導10個省市黨委宣傳部門與高校簽署共建協議(其中包括北京市委宣傳部與中國人民大學、廣東省委宣傳部與暨南大學,等等)。2014年,部校共建進入了高峰期,一系列高校與各級宣傳部合作展開了部校共建工作,比如,甘肅省委宣傳部分別與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開展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與廣西大學共建新聞傳播學院,貴州省委宣傳部與貴州師范大學共建傳媒學院,等等;同時,還出現了“媒”校共建這種特殊形式,如光明日報社分別與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共建新聞傳播學院。 可以看出,“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這種模式既涵蓋了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新聞事業發達、高等教育事業發達的區域,也涉及西北、西南地區相對落后的省份。西部高校及其新聞學院應該深懷歷史使命感,更為廣泛、更為積極地參與到中國新聞教育史上的這場熱潮之中,具體而言,應該主動與“共建”的各項工作、各個環節“對接”,努力做到“成熟一個,共建一個”。 西部高校及其新聞學院要把握“部校共建”機遇,就應加強與西部省份黨委宣傳部以及當地新聞媒體的合作與協同。事實上,相關省份的宣傳部門已經有條不紊地展開了共建工作,比如:與南京大學開展合作的江蘇省委宣傳部、與山東大學合作的山東省委宣傳部,已分別對其共建新聞學院投入啟動資金500萬元;山東省委宣傳部還將按照學院建設實際需求給予后續經費支持,每年度支持經費不低于200萬元。西部地區參與共建新聞學院的有關部門也正在積極籌集資金給予學院建設,同時充分調動本省份新聞媒體的助教辦學積極性,為學院的教學改革提供必要的資金和設備。科研方面,西部省份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對相關科研政策加以適當傾斜的必要性,待時機成熟時,可以考慮單獨設立“部校共建”的科研專項,或者在省級社科規劃項目中醞釀面向共建新聞學院增設一種項目序列。 基于西部高校新聞學院面臨的嚴峻的人才形勢,筆者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相應的補償政策,使參與共建新聞學院的西部高校用補償資金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從而穩定教師隊伍,克服優質師資較為短缺的難題;同時,拓寬新聞傳播師資來源,精準挑選有經驗、有能力、有學養的新聞實踐工作者到高校新聞學院任職。 要克服原有困難、把握共建機遇,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必將推動西部地區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科學發展,有力促進新聞教學、科研和實踐的深度融合,盡快地將共建新聞學院打造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新聞事業發展的新型智庫,更好地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主動權、領導權和傳播權,當然,也會使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更上一層樓。 (作者丁松虎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新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