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nter id="cugsy"></center>
  • <s id="cugsy"></s>
    • <s id="cugsy"><em id="cugsy"></em></s>
    • <s id="cugsy"></s>
    • <input id="cugsy"></input>
        <sup id="cugsy"></sup>
        • 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記協> 傳媒動向 > 正文

          主流媒體微信公眾號“客輪傾覆事件”報道特點分析

          2015-10-13 16:08:41  來源: 《中國記者》雜志  作者: 王燦發  
          視頻加載中...

          □ 文/王燦發 李師荀

          自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上升為緊迫的國家戰略任務以來,備受鼓舞的中國新聞界大膽創新,積極實踐新舊媒體融合之路,取得豐碩成果。以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為代表的中國主流媒體,不僅先后上線新聞客戶端,還紛紛在最火、最熱、最貼近群眾的社交媒體上開辟新高地,創建了一大批優質的微信公眾號,迅速成為社交媒體新聞傳播領域的主力軍。

          2015年6月1日約21時30分,“東方之星”號客輪在長江傾覆。經過數天緊張救援,最終客輪上搭載的400余人中只有十幾人獲救。這場牽動國民人心的事件成為全國新聞界關注焦點,各級各類媒體竭盡全力跟進報道,為廣大受眾提供所需信息。在此期間,主流媒體公眾號的表現非常出色,引發民眾熱議。本文選取“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我報道”兩個微信公眾號作為研究對象,對兩者在長江客輪傾覆后15天的報道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其在還原事件真相、引導社會輿論和傳播正能量方面的有益實踐。

          一、“人民日報”和“我報道”長江客輪傾覆報道框架及特點

          (一)“東方之星”號的新聞報道框架

          框架理論是研究媒介傳播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首次將框架概念應用于傳播情景中,他指出:“框架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于客觀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①框架理論能幫助我們有效了解媒介對一事件的認識和表達方式,其關鍵在于準確、恰當地對研究對象設定框架層次和框架類目。本文借鑒坦卡特(Tankard)的“框架列表”,并結合研究重點進行調整,從報道時間、報道主題、新聞主角、消息來源、報道形式等五個方面建立報道框架類目(見下頁圖表)。

          (二)報道特點分析

          1.急速推送新聞,議程周期短

          “人民日報”和“我報道”微信公眾號對長江客輪傾覆的報道比相應紙媒《人民日報》和《新華每日電訊》均早一天,且公眾號新聞產品一旦制作完成,便急速推送至受眾手機客戶端,時效性完勝傳統媒體。“東方之星”號傾覆的時間約為6月1日21時30分,“人民日報”在6月2日6點59分推送了一條名為《【突發】一艘載有400余人的客輪在長江沉沒 搜救正在進行》的新聞。“我報道”在6月2日21點06分推送了兩條新聞《“東方之星”|翻沉23小時后的8條核心信息》和《特寫 |“東方之星”隕落長江》。相比之下,《人民日報》是在6月3日的頭版、4版和5版刊登了4篇新聞,新華社主辦的《新華每日電訊》是在1版、4版和5版刊登了9篇新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傳統媒體在報道時效性上無法與微信公眾號相比,但其報道數量在本輪競爭中卻占有優勢。而且,兩個微信公眾號對“東方之星”號客船的媒介議程設置周期很短,雖然取樣設計是從6月2日至6月16日,但“人民日報”和“我報道”均選擇在6月7日,亦即遇難者“七日祭”這天推送了最后一條新聞后便退出了議程。《人民日報》和《新華每日電訊》直至18號和14號還不斷有后續報道。

          2.堅持內容為王,全景式新聞報道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內容仍是新聞核心競爭力。“人民日報”和“我報道”對“東方之星”號的報道,不同于以往人們對社交新聞“碎片化”的認知,而是堅持內容為王,主推深度報道。

          從報道主題上看,兩者推出的新聞大多數都是復合主題,重視還原沉船真相,對后續救援工作的開展持續關注,適時地進行媒體問責,監督天災中是否有“人禍”的發生,并及時地解釋一些受眾最急需知道的疑問。從報道形式上看,不僅有大量的圖文報道,還兼有數據新聞、時間軸、漫畫和視頻報道。公眾號所推送的新聞產品的信息量之大、之全是傳統媒體很難做到的,可謂是全景式報道。其中,“我報道”在沉船第二天推送的《特寫|“東方之星”隕落長江》一文,既不刻意渲染悲情,又不打官腔說虛話,用平實的文筆客觀、詳實地報道了沉船事件的各種關鍵信息,展現了很高的職業素養和深厚的寫作功底。該文一經推出,新華網、鳳凰網、騰訊、Vista看天下等眾多媒體和網站紛紛致電“我報道”要求轉發,焦急等待最新進展的國人“朋友圈”刷屏式轉發,稱贊終于等到一篇深度好文。最終,這篇特稿的后臺閱讀量接近180萬,榮登當周“媒體集結號”微信巔峰榜時事類榜單榜首,成為本次沉船事故報道中不可或缺的新聞特寫之一。

          3.充當新聞聚合者,推薦多方好文

          在“人民日報”和“我報道”推送的新聞產品中,除原創之外,還會綜合網絡信息發文,或是轉載兄弟媒體的深度好文,充當新聞聚合者。對很多媒體,特別是新媒體來說,新聞聚合雖然飽受爭議,但卻一直存在。在未來的新聞實踐中,單一新聞來源的可行性操作非常低,新媒體通過策劃和編輯,從不同的來源挑選相關新聞,為受眾展示更多觀點和選擇,可以減少受眾獲取信息的步驟,有利于凝聚固定受眾群。這或許會成為未來新聞媒體編輯部的主線之一。“人民日報”和“我報道”在聚合新聞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勢必會對將來的“遠航”有所裨益。

          4.重視人文關懷,把握情感基調

          “東方之星”號傾覆是一個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對此類新聞的報道除要全力以赴挖掘事實真相外,還應當高度重視新聞倫理問題。“人民日報”和“我報道”通過新聞集納、解答問題、過程梳理、漫畫圖解等形式,為受眾提供了有效信息,集中普及了相關知識。同時,避免了敏感的遇難者家屬悲痛欲絕場面的相關報道,對獲救人員家屬的報道上也處理得比較恰當,在人文關懷的度上把握得較好。另外,兩個公眾賬號作為網絡新媒體,在行文風格上有更加自由的空間,對推送的報道更傾向于用“軟”的素材。例如“人民日報”關于潛水員和后方救援人員不顧個人安危,拼盡全力救人的報道就是一大亮點。雖然有不少聲音認為《救援一線,中國最帥的男人都在這兒啦!》和《謝謝!4天4夜,他們無數次游過這片悲傷的水域》兩篇文章過度歌頌救援人員,有喧賓奪主之嫌。但不應忘記的是“人民日報”公眾號是在2014年8月28日完成微信認證,尚處于成長期。其努力消解社會悲痛感情基調的初衷應該是可取的,相信其在未來的新聞實踐中,只要更加注意把握情感基調的時機和力度便能獲得受眾認可。相比之下,“我報道”推送的三篇情感撫慰主題的文章則非常成功,其感情真摯,有血有肉,不僅能喚起讀者共鳴,還能引人深思,讓受眾在閱讀中獲得情感認同,產生與他人相互體恤之感。

          二、“新型主流媒體”的媒體責任

          (一)補充權威消息源,傳遞事實真相

          通過分析“人民日報”和“我報道”的報道框架不難看出,主流媒體的微信公眾號能夠有效利用本傳媒系統的新聞采編隊伍,在突發事件中迅速獲得前線記者的新聞供稿,且不用局限于刊發時間,能比傳統媒體早一步發布消息。其消息源與傳統主流媒體的消息源有很大程度上的重疊,故而這些新媒體形態的公眾賬號完全可以成為權威消息源的補充,為受眾傳遞真實、可信、高質量的信息,與其他社交媒體新聞賬戶相比能更快地建立起媒體公信力。同時,公眾賬號推送的新聞沒有版面限制,行文風格也較為自由,所以能“消化”一些傳統媒體刊發不完或不易刊發的內容。

          (二)以受眾為導向,扮演“釋疑者”

          當今傳媒業已經進入“內容為王、網絡為霸、終端為重、技術為先、受眾為主”②的時代。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元素,媒介都無法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建立起自己的現代傳播體系。“人民日報”和“我報道”依托微信客戶端和網絡傳播,不僅力爭傳播內容能夠展現國家大報和大通訊社風骨,還積極以受眾為導向,負責地扮演起“釋疑者”一職。例如,在“東方之星”號傾覆報道的最初階段,不少網民質疑長江航道能否形成龍卷風,推測沉船是因為超載。為此“人民日報”在推送新聞中為受眾科普“長江上為何會有龍卷風”的相關知識,“我報道”也單獨推送一文《長江翻船|龍卷風吹的?聽專家咋說》解釋龍卷風造成沉船是否可信。可以說,主流媒體微信公眾號憑借其本身的社交媒體特性,能夠更靈活地根據社會輿情組織文章,對遏制謠言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性,或將成為日后新聞抗謠大隊中的輕騎兵乃至主力軍。

          (三)對人民高度負責,傳播社會正能量

          “人民日報”和“我報道”等主流媒體公眾號雖然是存在于社交媒體生態下的新媒體,但也從屬于我國新聞事業框架下,必須要以大局為重,對人民高度負責,新華社綜述《對人民高度負責》,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就“東方之星”號傾覆事件的報道來說,“人民日報”和“我報道”推送的新聞,突出中央對此次災情的高度重視,多篇報道以國家領導人為新聞主角,詳細報道了其對沉船事件作出的重要指示和親赴現場指揮救援的具體情況。體現了一個對人民高度負責的黨中央,在以國家意志克服重大救災事件中的各種難題時的決心,給焦急等待的國人打了一劑強心針,能有效穩定社會情緒。同時,從新聞中不難看出,前線記者不畏勞苦和危險,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深入采訪,客觀、公正、真實、負責地向人民群眾報道救援最新進展,不瞞報、不漏報,并對本次天災中可能存在的人為因素進行監督,有效化解了社會上的一些激憤輿論,疏導了民眾的不滿情緒。另外,新聞中突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救援總動員,報道交通、海事、海軍、武警、公安、消防、衛生等各界人員強力配合,通力合作救人的感人事跡,慰藉了人心,傳遞了社會正能量。例如,有網友感動于“人民日報”報道的“三峽下調出庫流量,為救援創造條件”這條不起眼的小新聞,感慨中國以人命為重的魄力和能力。(作者王燦發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師荀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② 曉蘭.2010年中國微博客研究綜述[J].國際新聞界,2011(1):24-26.

          ②引自《新華社新興媒體建設近期重點工作規劃》。

          新華社沉船報道的全媒體組合

          近期,權威部門的《新聞閱評》刊登題為《新華社全媒體組合做好沉船事件救援報道》的文章,指出新華社在“東方之星”翻沉事件報道中充分運用全媒體形式,一次和二次傳播效果超出預期。文章說,事件發生后,新華社連續播發三組全媒體報道,其中三篇主打稿,傳統媒體采用累計300多家,全網點擊量達千萬次。報道多角度凸顯救援細節,客觀呈現救援全貌,首次在重大災難性突發事件報道中實現通稿圖文融合,并用3D動新聞還原現場,極富感染力。《長江大救援》圖集在“新華全媒頭條”微信推出,兩小時點擊量達5000多次。新華社此次全媒體報道,是新媒體時代“中央廚房”運作的一個典型案例,為組織類似報道積累了可借鑒的經驗。

          久久成人免费观看草草影院,日本免费一区二区视频,av中文字幕在线,顶级嫩模一区二区三区
        • <center id="cugsy"></center>
        • <s id="cugsy"></s>
          • <s id="cugsy"><em id="cugsy"></em></s>
          • <s id="cugsy"></s>
          • <input id="cugsy"></input>
              <sup id="cugsy"></sup>
              • 主站蜘蛛池模板: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香蕉视频污网站| 日韩高清国产一区在线| 国产欧美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jizzjlzzjlzz性欧美| 欧美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线在线精品|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9i9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狠狠操.com| 国产美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16女性下面无遮挡免费| 欧美又粗又大又硬又长又爽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 500福利视频导航|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老湿视频福利| 亚洲酒色1314狠狠做| 4hu四虎永久地址|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日日爱| 免费国产美女爽到喷出水来视频| a一级日本特黄aaa大片|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五月天婷婷在线观看视频| 91久久打屁股调教网站| 日本小视频免费| 国产**毛片一级视频| 一级伦理电线在2019| 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