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證券報道應注意的幾個平衡點 1.信息傳遞的客觀性與準確性 消息面的變化對股市影響頗多,很多新股民看證券報道大多偏愛消息炒股,但股市中謠言和小道消息很多,因此媒體在保證及時性的同時也應注意客觀性和準確性。 今年3月中旬,大盤出現罕見“十連漲”,股民個個心癢癢。投資者到底該不該入場呢?《今日早報》采寫了《從股民新開戶數看牛市到了哪個階段》,文中講述了保安開戶半個月賺了3個月工資、司機“烏龍”買下漲停股、90后不玩游戲玩股票了等股民真實故事。文章后面附了一份《上一波大牛市股民開戶數與行情走勢》,用數據“擺事實”讓投資者“溫故知新”再做抉擇,這比赤裸裸地盲目唱多顯得更為客觀。 2.盈利最大化與風險教育 許多新股民都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在牛市中喜歡滿倉搏殺,這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盈利,甚至在牛市初期比許多老股民還要賺得多,但這往往使得他們對風險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在牛市中風險教育十分重要,不僅要讓股民盡量實現最大化的盈利,同時也不能忽視股市中的巨大風險,這對證券報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證券報道在牛市下也應該加強對新股民的風險教育,提示他們合理配置資金和倉位,不要將全部身家放在股票上,同時及時鎖定股市利潤。《今日早報》在4月21日的“理財指數”中建議投資者在股市上升期適當配置其他資產,及時鎖定股市利潤。在6月2日大盤逼近5000點之際,股民操作難度加大,報道又及時建議他們將部分股市資金轉投基金,希望借助基金專家來幫助炒股贏利。 3.證券報道趣味性與有用性的統一 都市類報紙的定位就是年輕人,因此報道就更強調趣味性。而作為財經報道,更多要求的是專業性。如何使證券報道既有用又有趣,需要證券編輯和記者的認真思考。其實都市類媒體的證券報道也不必千篇一律的黑壓壓“大字報”,適當加強圖表和漫畫的運用,讓受眾在報紙版面上也能感受到證券報道的“美觀”和“可讀”。(作者單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今日早報》經濟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