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以《今日早報》實踐為例
提要:證券報道是財經新聞的一個重要單元。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A股迎來了一波空前“牛市”,在報道內容和受眾需求的驟變下,證券報道也迎來了“新常態”。作為都市類媒體,以財經新聞見長的《今日早報》在證券報道上進行了多處嘗試和創新,本文總結出其中一些做法。
關鍵詞:新牛市 證券報道 創新 今日早報
□ 文/高麗莎 劉 偉
新牛市對證券報道提出新要求
今年股市迎來了一波“新牛市”,相較上一波牛市,目前這一輪牛市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對證券報道也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新牛市下證券報道內容變得多樣化。這一輪牛市與以往幾輪牛市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杠桿資金的進入,特別是融資融券的力量。目前融資余額已經突破2萬億元,這也導致了A股創造了最高2.4萬億元的全球單日最大成交紀錄,市場異常火爆。同時,IPO重啟后新股的神話效應導致了投資者打新的狂熱,出現暴風科技39個漲停這樣的極端個案。一些玩家還熱衷追炒新三板,新三板指數瘋狂漲跌儼如賭場,投資者一夜暴富一夜赤貧的故事隨處可見。這些市場新現象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報道內容。
證券報道受眾群趨向年輕化。隨著股市行情持續活躍,今年新股民紛紛跑步入場,新開股票戶數連創新高。與此同時,新牛市還體現在80后、90后等“小鮮肉”的廣泛參與。他們大多30歲以下,以本科及以上學歷為主。與老股民相比,新股民在操作上顯得更加生猛,他們膽子大,敢于大量融資入市,這也是與以往牛市不同的一點。80后、90后成為投資市場的主力軍,他們由于經驗和專業水平的缺乏,偏愛淺顯易懂的證券資訊,都市類媒體證券報道也成為這部分群體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同時,他們對證券資訊的要求也更為挑剔,需要更直觀、快速、便捷、有效的證券報道。
證券報道效應放大化。時下不少都市類媒體財經版面都設置了各種薦股欄目,報道中不乏對大盤走勢的預估,帶有明顯的引導作用,尤為吸引讀者眼球。證券報道的引導功能在熊市時往往很難受到讀者關注,但在牛市下卻有逆轉的效果。比如薦股,其實,3000只股票中每天漲停100只,選中的概率是三十分之一。每天報道10家公司,按照兩只漲停的概率計算,選中的概率是五分之一。在新牛市下證券報道的“中標”功能被放大,很容易推波助瀾。股民饑渴般追風下,其實也掩蓋了投資風險的存在。牛氣沖天的股市與風險提示極易在證券報道中出現不平衡。
新牛市下證券報道創新思路
作為都市類媒體,以財經新聞見長的《今日早報》結合本輪牛市的新變化,在證券報道上進行了多處嘗試和創新,以期為廣大普通投資者帶來全方位的信息服務。
1.模式創新
布局新媒體平臺,拓展信息傳播渠道
目前,傳統都市類“紙媒”的讀者正在向移動端轉移。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可加強證券報道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今日早報》創辦的微信公眾號“財富寶”平臺,每天上午9點左右及時傳達市場的最新消息面變化,在股市開盤前給投資者提供最精確的參考信息。平臺上除了記者撰寫的頭條資訊,還設置了“實盤”“漲停早知道”“金股”“市場”“名家”等小欄目。目前,該平臺已擁有13000多位粉絲,吸引了一大波年輕讀者,成為證券報道新陣地。
抓取股市重要時節點,提供全面信息服務
除了每天的實盤信息,讀者對證券報道的需求還包括一些重要時節點的深度分析。因此,《今日早報》拓展了信息服務的外延。比如,每周一開盤首日,《今日早報》在財經版面上利用記者專欄“劉言飛語”對上周的盤面進行總結,對消息面的變化進行分析,同時從操作層面給受眾提供建議;今年證監會開始在每周五收盤后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今日早報》在周末的“財周刊”上給予充分報道,不但通過消息版及時傳達信息,而且通過封面版邀請多位證券業內專家進行及時解讀。
2.內容創新
講述股民故事,拉近讀者距離。與以往證券報道多分析盤面和個股相比,作為都市類媒體的《今日早報》更多關注于普通股民,而不是股市大盤的表現。
股市大盤每天的走勢根本無法預測,因此《今日早報》將報道的對象集中在股民身上,通過他們的經歷來反映股市的變化。比如2015年5月初,券商“降杠桿”預期拖累A股繼續走低,《今日早報》采寫了《調整第二天,大膽抄底的老股民要哭了》;“5·28”股市暴跌讓許多融資客差點爆倉,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股民的親身經歷,刊出《加杠桿,你能“杠”住嗎?》,用身邊股民的案例給投資者敲響警鐘。這類報道有了人物的具象描述,讓枯燥的證券報道增加了人情味和可讀性。
深挖調查,發掘市場背后的新聞。其實證券報道除了市場變化,也有深度調查可挖掘。《今日早報》的“證券焦點”版面就是為股市背后的話題孕育而生。例如,記者抓住本輪股市的特點,對90后新股民給予不斷的關注,采寫出《股齡半年的大學生想把炒股當一輩子事業》一文,對90后新股民群體進行調查,提出了校園股民的投資引導、風險教育等問題。
本輪股市出現一系列資本市場的大變化,這些內容也是“證券焦點”跟進的題材。如滬港通開通前夕,《今日早報》采寫了《滬港通將開啟股市“圍城”之門》,分析了滬港通對A股市場的影響和意義,指出A股中哪些板塊會更受到外來資金的青睞等,多位專家圍繞這個話題發表了看法。
3.互動創新
《今日早報》證券報道一向注重與投資者的互動,在互動模式上也不斷推陳出新。
早些年,《今日早報》在財經版上開創了電話、短信咨詢、網站專家在線解股等方式為讀者即時解答投資疑問,積累了一大批忠實讀者。時至今日《今日早報》電話問股服務依舊開通。每個交易日下午3點半至4點半,由專人接聽讀者向報社打來的問股電話,并在次日的“證券互動”版面上以“個股互動”欄目呈現。既解答了投資客的疑問,又吸引了一批固定讀者。這項傳統的互動方式至今作為證券板塊的保留單元,深受讀者喜愛。此外,《今日早報》還不定期推出股市投資報告會,讀者報名也非常火爆。
考慮到微信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今年《今日早報》在傳統線下互動方式的基礎上,再添新線上模式。讀者可通過“財富寶”微信平臺獲取“金股”推送,只要向“財富寶”微信發送“1”,即可在當日下午2點半左右收到由財富寶投資俱樂部的專家團隊精選的金股,而在報紙版面上可以查閱金股排行榜。目前,“財富寶”推出的“金股”推送深受用戶追捧,咨詢非常活躍,每日關注的用戶高達數千人之多。
另外,如果用戶向“財富寶”發送“2”,可查詢個股行情和個股點評;發送“5”可查閱“午盤解析”,內容為資深財經記者和投資顧問對市場走勢的研判。
《今日早報》還舉辦實盤炒股大賽。讀者掃描報紙上的“炒股大賽”二維碼即可注冊報名,還能享受一定金額的實盤券,截止6月上旬已有近3000人參賽。
4.形式創新
本輪牛市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年輕股民。針對新股民不愿意花很長時間看報紙的特點,《今日早報》更多運用圖表等直觀明了的版面形式反映新聞內容。
例如IPO重啟后投資者熱衷打新,新股發行也成為證券報道的一個重要內容。每次新股發行前,《今日早報》都會針對當天發行的新股進行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并配以“新股申購表”。新股的申購代碼、發行總數、申購上限、發行市盈率等相關信息一目了然。
又如今年5月13日《今日早報》16版刊登的《上市公司更名:沒最奇葩只有更奇葩》一文,版面上配發了一張《今日早報》自制的漫畫。漫畫中兩個小人騎在錢袋上爭搶“匹凸匹”的標牌,標牌下面堆放著大量銀子,寓以上市公司通過更名撈金之意。同時,版面上還刊登了3月以來部分更換簡稱上市公司名單表格。一個嚴肅的話題通過圖表的版面設置,讀起來就輕松活潑許多。
證券報道應注意的幾個平衡點
1.信息傳遞的客觀性與準確性
消息面的變化對股市影響頗多,很多新股民看證券報道大多偏愛消息炒股,但股市中謠言和小道消息很多,因此媒體在保證及時性的同時也應注意客觀性和準確性。
今年3月中旬,大盤出現罕見“十連漲”,股民個個心癢癢。投資者到底該不該入場呢?《今日早報》采寫了《從股民新開戶數看牛市到了哪個階段》,文中講述了保安開戶半個月賺了3個月工資、司機“烏龍”買下漲停股、90后不玩游戲玩股票了等股民真實故事。文章后面附了一份《上一波大牛市股民開戶數與行情走勢》,用數據“擺事實”讓投資者“溫故知新”再做抉擇,這比赤裸裸地盲目唱多顯得更為客觀。
2.盈利最大化與風險教育
許多新股民都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在牛市中喜歡滿倉搏殺,這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盈利,甚至在牛市初期比許多老股民還要賺得多,但這往往使得他們對風險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在牛市中風險教育十分重要,不僅要讓股民盡量實現最大化的盈利,同時也不能忽視股市中的巨大風險,這對證券報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證券報道在牛市下也應該加強對新股民的風險教育,提示他們合理配置資金和倉位,不要將全部身家放在股票上,同時及時鎖定股市利潤。《今日早報》在4月21日的“理財指數”中建議投資者在股市上升期適當配置其他資產,及時鎖定股市利潤。在6月2日大盤逼近5000點之際,股民操作難度加大,報道又及時建議他們將部分股市資金轉投基金,希望借助基金專家來幫助炒股贏利。
3.證券報道趣味性與有用性的統一
都市類報紙的定位就是年輕人,因此報道就更強調趣味性。而作為財經報道,更多要求的是專業性。如何使證券報道既有用又有趣,需要證券編輯和記者的認真思考。其實都市類媒體的證券報道也不必千篇一律的黑壓壓“大字報”,適當加強圖表和漫畫的運用,讓受眾在報紙版面上也能感受到證券報道的“美觀”和“可讀”。(作者單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今日早報》經濟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