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什么樣的工作能夠既確保獲得自己滿意的收入來源,同時又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呢?今年登上了職業幸福感“頂峰”的就是——自由職業者。在今年的榜單上,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自由職業者、教師、政府官員、藝術工作者、普通公務員、導游、民營企業家、健身教練、演員、創業者。調查顯示,自由職業者可以免去日常奔波的勞碌,同時還免去了人際關系的摩擦。(11月9日《揚子晚報》) 自由職業者,一躍成為最具幸福感職業,這絕非是無緣無故逆襲,而是“特定優勢”長久累積的結果。在新的發展周期內,諸多傳統職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無論是體制中人,抑或是職場雇員,其整體性的不安和焦慮,都逐步逼近于一個高位。而與之相較,自由職業者受到的沖擊則相對較小。再加之,隨著技術工具的發展,以及業余經濟、共享經濟的勃興,客觀也給自由職業者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間。此消彼長,職業幸福感排名易位,實在不足為奇。 在當前語境下,所謂傳統職業的“相對劣勢”正不斷被放大。比如說,時間管控收緊,績效考核加碼等等——不少企業、單位,都傾向于用更嚴苛的內部管束,來消化源于外界的競爭壓力和生存危機。這一做法無可避免會導致員工本就有限的幸福感被再次拉低。當職場環境漸趨險惡,當預期回報遙不可及,哪有一絲幸福可言? 自由職業者的華麗“上位”,其實代表了經濟形態、生活方式的諸般變化。其中最顯見的,就是“商業服務的去機構化”。也即,個體不再如過去那樣通過公司、單位來提供知識產品、專業特長,轉而以點對點的方式直接向客戶售賣服務。在各式O2O平臺大肆崛起的當下,“服務的去機構化”順利轉化為新興的業余經濟、共享經濟增量。 于是我們看到,自由職業者的范圍被極大擴充,而不再僅僅局限于是以往的撰稿人、畫家、設計師等等。可以說,自由職業者的興起,本質不外乎是知識、技能專業人群從“雇傭機構”外溢,轉而選擇“自己雇傭自己”的方式謀生。這群人的幸福感不斷提高,說明我們的市場生態變得更為多樣和包容。 |